今年50多歲的Winnie在2021年3月確診患上第四期HER2陽性乳癌 。確診前約半年,Winnie照鏡子時發現右乳肌肉凹陷,惟當時未有特別理會;三個月後,她發現凹陷情況越來越明顯,求醫後被轉介接受影檢查,結果確診乳癌。Winnie其後開展雙標靶及雙化療藥物治療,再接受手術切除乳房腫塊,完成手術後再維持雙標靶藥物治療至今。
治療期間,Winnie出現不少副作用,包括有脫髮、口腔潰瘍、臀部皮膚出現針刺感、呼吸困難等。現時身體狀況良好,亦無明顯不適,只有手指出現麻痺感。Winnie很期待香港引入新藥物,造福更多HER2型乳癌病友,也希望其他患者能夠進一步了解乳癌,明白「有得醫」,能以更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病魔。

每14女性有一個患乳癌
本港乳癌發病率一直是女性癌症中排行第一位,每14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有機會患上乳癌。根據乳癌細胞的基因受體,乳癌可分為不同類型,各有不同特點,除了最常見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約佔七成),就以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佔最多(約兩成),HER2型乳癌的特點是腫瘤生長速度快、侵略性較高、普遍預後較差。
根據香港乳癌資料庫第十三號報告(2021年出版),本港HER2型乳癌約佔兩至三成,其中第四期患者比例較高,突顯針對晚期HER2型乳癌治療的重要性。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楊明明醫生表示,目前國際指引針對晚期HER2型乳癌建議的一、二線治療非常清晰,前者為雙標靶及化療組合治療,後者則為第一代ADC,「ADC聽起來很陌生,其實即是Antibody Drug Conjugate,中文名稱可稱為『抗體藥物複合體』。它將標靶藥物結合化療藥物,令化療藥物能透過標靶藥物直達帶有HER2受體的癌細胞,使化療藥物直接攻擊癌細胞。」
新一代ADC如「生物導彈」
2019年,新一代ADC的面世,研究證實其無惡化存活期多於一年半、存活期中位數多於兩年,比第一代長一倍。楊醫生解釋,新一代ADC不僅通過標靶藥物作為「導航儀」,帶領身上強效的化療「導彈」到達帶HER2抗體的腫瘤細胞上作精準攻擊,使癌細胞死亡,更具有「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攻擊該腫瘤細胞周邊的細胞,以確保腫瘤細胞附近HER2表現低或異常的癌細胞不易逃過攻擊,情況有如一顆「生物導彈」般,「炸毀」所到之處的潛在「敵人」,從而剿滅癌細胞。
除此以外,楊醫生亦指出,新一代ADC的化療藥物數量和效力也較第一代ADC多和高,有助提升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