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痱滋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多生痱滋會變口腔癌?胸圍太緊又易有乳癌?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異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台灣人傳統喜歡嚼食檳榔,也是一個口腔癌的主要成因。其他如:吸煙、喝酒,也是現時所知的口腔癌成因。而生痱滋有時可能是因為感染過濾性病毒,或口腔不清潔而導致黏膜發炎,但這些情況和口腔癌並沒有具體關係。

至於為何有以上的謬誤說法,可能是因為口腔癌最早出現的病徵,有時是口腔潰瘍,近似生痱滋,而令人誤會生痱滋同口腔癌有關。但若不是生痱滋,那麼一開始已經是口腔癌的病徵。

所以,生痱滋最需要注意的可能是簡單的消炎,和日後口腔清潔的問題,而無需過度擔心會變成口腔癌。但當然,如果生痱滋持續不退,甚至變得有點異常,就應該趕快去睇醫生檢查一下。

口腔癌最早出現的病徵,有時是口腔潰瘍,近似生痱滋,而令人誤會生痱滋同口腔癌有關。

還有另一個常見謬誤:胸圍太緊易有乳癌

其實,並沒有證據顯示,長期戴大小不適合的胸圍會增加乳癌風險,這只是數年前開始在網上流傳的謬誤。

不過,我還是建議女士們應該佩戴大小適合的胸圍。除此之外,亦應該定時定候做乳房檢查,包括成年後可開始每個月自我檢查,以及由45-50歲起每一、兩年做一次乳房造影或超聲波檢查,希望萬一有乳房腫瘤,便可以及早發現。因為乳癌若能在早期發現,透過手術和藥物治療,現在的痊愈率是很高的。

亦有不少人曾經問我:去按摩「通淋巴」會否增加患乳癌風險?

基本上,淋巴是人體一些正常的通道,作用是將皮下組織多餘的水份引流,回到人體的循環系統。透過按摩是否有能力通淋巴,就不得而知,但相信這樣做並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反而應小心,不適當的按摩有機會引起肌肉拉傷細菌感染等等。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胃火盛會易生「痱滋」?

慢性口腔發炎,香港人習慣稱之為「生痱滋」。若口腔或舌頭生了幾粒「痱滋」,會很不舒服,進食時一觸到更會引起痛楚,特別若吃熱食或酸辣時就更加痛。嚴重的「痱滋」甚至講說話也會牽扯引起疼痛。

這種慢性口腔發炎,中醫認為是因為飲食不當,傷及胃的津液,或者因為發燒感冒服食過多的西藥,傷及胃的津液,都會引起胃的虛火上炎。無疑,生「痱滋」是因為胃火上炎所致,但胃火分虛火和實火,若經常生「痱滋」,就應是由於胃的虛火上炎了。所以,治療慢性口腔發炎,一定要補養胃的津液,才可以降胃火。

中醫認為是因為飲食不當,傷及胃的津液,或者因為發燒感冒服食過多的西藥,傷及胃的津液,都會引起胃的虛火上炎。

怎樣才可以補養胃的津液呢?常用的養胃中藥有石斛、百合、白芍、生地。用黃茋、五味子補胃氣,修復生「痱滋」的傷口,再用龍骨、牡蠣鎮住胃的虛火,令它不會上炎,就可以了。以下介紹一條治療慢性口腔發炎的經驗方藥:

龍骨1兩、牡蠣1兩、黃芪1兩、石斛5錢、百合5錢、石斛5錢、生地5錢、五味子3錢、甘草2錢。

以上方藥每天一劑,可以連續服食20劑至30劑,就能改善慢性口腔發炎。但長遠來說,還需多注意飲食,以及身體整體的調養,才可以減少慢性口腔發炎復發。而因每個人的體質及病情輕重不一樣,如有疑問,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