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病態說謊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5大類型病態說謊

雖說病態說謊就是不停撒謊,但在精神科和心理學的研究下,病態說謊可分為以下5種類型:

1. 私心型 —— 這類病態說謊者常見有輕微反社會的傾向,他們不一定會犯罪,但他們的言行主要是出於私心,而妄顧社會責任。例如有些商人,說謊的主要目的是使生意興隆,只顧個人賺錢,欺騙顧客,最終說謊變成改不了的病態,這時他們就可能會不自覺地犯法了。

2. 戲劇型 —— 這種病態說謊者的特點是不顧一切地尋找某些東西,他們說的謊也圍繞這主題,因此對他們展開治療時,也要對症下藥,從感情上加以開導。

3. 沾沾自喜型 —— 這類病態說謊者是一些自我陶醉的人士,為了讓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不停設法誇大自己的才能。他們自以為是特殊份子,應該受到與別不同的待遇,並為了這目的而隨意說謊。

說病態說謊就是不停撒謊,但在精神科和心理學的研究下,病態說謊可分為5大類型。

4. 含糊其辭型 —— 這類病態說謊者最大的特點是逃避責任,常見因為無法解決個人問題,為了避免承擔責任,便不顧一切地說謊,把責任推給自己周圍的人。

5. 強制型 —— 這一型病態說謊者常見於犯人,他們由於已受到法律強制,於是常常用說謊的辦法來企圖逃避罪責和懲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腦部有變化 不得不說謊?

我們常說:「一個謊言說上千篇,就會變成真話。」對於病態說謊者來說,也有類似情況 —— 臨床上發覺,有時候他們自己也會真的相信這些謊言,即使謊言是十分無稽。

一般來說,病態說謊者都是從小就開始習慣性說謊。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小時候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即與父母或其他重要親人的情感連結,並不穩固,使他們在個人發展的過程中無法形成足夠的自尊與自信,而且會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有一天,他們為了維持自尊說了一個謊,並且發覺說謊原來可以美化自己,於是漸漸的不斷用這方法,編造故事來鞏固自己的形象,最後愈編愈離譜,再沒有人相信,但他們並不會停止,因為可能他們對自己的謊言也已經深信不疑。這就是最典型的一種病態。

「一個謊言說上千篇,就會變成真話。」對於病態說謊者來說,也有類似情況 。

病態說謊者的性格也有一些普遍特點: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看來是正常人,像其他人一樣生活,但他們大多獨來獨往,不喜歡社交,沒有甚麼朋友。

說到底,病態說謊是否純屬心理現象呢?原來也不盡然。曾有研究指出,部分病態說謊者前額葉的「白質」(White Matter)比正常人多,但同時「灰質」(Grey Matter)則比正常人少。大致上,「白質」掌管溝通及表達能力,「灰質」則掌管情感。以上的差異,可能是形成病態說謊的其中一個原因:口才好、表達能力高,於是有很多機會發覺說謊不難;而灰質少,亦可能令他們對「呃人」不太會內疚。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無時無刻都在說謊?你是否病態說謊者?   

相信誰都有「講大話」的經驗,所謂「美麗的謊言」,有些人的謊言,既不美麗,也未必有太大惡意,而是一種病態。先來看看一般說謊和病態說謊的最大分別:

普通說謊者 —— 其實大家都有說謊的潛能,視乎你想不想說謊而已。大多數人都只是偶爾才會說謊,或者偶爾選擇性地陳述事實,這是正常現象,也可解釋為我們自身的一種防衛機制,我們以此來迴避事實帶來的後果。有時候,說謊甚至會是一件正面的事情,比如你為情緒低落的朋友打打氣,會說些未必太現實的鼓勵說話;又比如你不想傷害別人感情的時候,也可能會說個小謊。

病態說謊者 —— 通常會長期說著各種浮誇的謊言,這些謊言可能令其他人根本無法相信。他們說謊是習慣性的,通常是為了博得關注和同情而說謊,個別謊言大多沒有任何實質目的,奇奇怪怪,由於不會有人相信所以也很少會害人,但要注意,病態說謊者本身卻可能會因這種病態而有長遠影響。

相信誰都試過「講大話」,所謂「美麗的謊言」,有些人的謊言,既不美麗,也未必有太大惡意,而是一種病態。

因為,病態說謊者說謊有很多複雜原因,例如為了「死要面」維護自尊,想騙取別人同情,為自己的犯錯找理由,又或只是單純地活在幻想裡。甚至有些人可能只是想通過說謊來令自己的生活不那麼無聊,或想說些謊言來製造事端。總之,病態說謊者自己永遠是謊言故事的中心,在謊言中,他們自己不會是壞人,也極少會犯錯。可想而知,當這種病態日漸沉溺,病態說謊者就會愈是脫離現實,難以自拔,當然會對他們自身帶來影響了。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