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痔瘡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咪睇小第2號癌症殺手 一招預防腸癌

腸癌(包括結腸和直腸)過去數年都是本港頭號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直至最近公布的數字才被肺癌取代頭號位置。

做電召客貨車生意的Steven,現年50多歲,工作忙碌,也多飲食應酬,而他自己特別愛吃煎炸肉食,疫情前每年不分季節都會打邊爐,也喜歡各式燒烤,對醃肉等更從不戒口。加上他還飲酒、吸煙,又喜歡賭波睇波,睡眠長期不足,缺乏運動……身型肥胖當然是意料中事了。

父母、太太都曾勸他減肥以及「食少啲,多運動」。由於他幾乎每天都飲酒吃肉,有時傷風感冒看醫生,醫生也會替他量血壓,並提醒他注意腸癌,但他的反應大多是:「哪有這麼容易生癌?就算生了癌,死了就一了百了,有甚麼問題?」

篩查是現時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例如檢查大便隱血,當中最有效的篩查方法則是做大腸內窺鏡。

剛過去的冬天他終於戒了火鍋,一次也沒有吃。疫情期間,有一次他發現大便帶血,初時以為是痔瘡,但之後出血繼續兼次數增加,他看醫生做大腸鏡檢查,證實已有大腸癌,但幸好進一步檢查顯示還未擴散。

Steven接受了標準的大腸癌治療 - 手術,在腹部開了造口,切除了直腸,再以電療和化療輔助,整個療程大約一年,總算康復了。現時他已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飲食清淡,不但每天做運動,並且經常勸其他人做運動。雖然他嘻嘻哈哈的性格不變,但若能早些警覺,甚至主動接受篩查,現在肯定開心得多。

篩查是現時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例如檢查大便隱血,當中最有效的篩查方法則是做大腸內窺鏡。近年醫學界建議,年屆50歲人士,不論男女,都可考慮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發現有問題立即處理,有機會阻截腸癌形成。若沒有問題,可相隔五年再做第二次。

李兆康醫生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生活

「蹲廁」得多會有痔瘡?改善不良習慣可免開刀?

痔瘡在香港是常見的都市病,經常便秘肚瀉、進食太少蔬果、飲水太少、缺乏運動,或與女性懷孕等都是患上痔瘡的高危因素,近年痔瘡亦常見與「不良排便習慣」有關,值得大家多加注意。

與痔瘡相關的「不良排便習慣」大致分為兩種:

最常見的情景是都市人為了定時大便,即使完全沒有便意,也強迫自己坐在馬桶上嘗試大便。其實,若經常「唔急都去屙」,坐在馬桶上會令肛門壓力大大增加,形成痔瘡。排便時的不良習慣,如經常在排便後繼續坐在馬桶上,用手機查看社交媒體、回覆短訊等。這些行為同樣亦會增加患上痔瘡的風險,建議「屙完即起」。

至於現時治療痔瘡的方案,可以分為兩大類: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來自藥物,含微粒化黃酮類提取物的口服痔瘡特效藥,可以非常有效減低痔瘡症狀及預防復發。除此之外,調節飲食、生活和運動習慣等也不容忽略,因為必須在這些習慣上有所改善,痔瘡的治療才會有最佳效果,並可減少復發機會。

經常便秘、肚瀉、進食太少蔬果、飲水太少、缺乏運動,或是女性懷孕等都是患上痔瘡的高危因素,另外亦與「不良排便習慣」有關,值得大家多加注意。

若非手術治療效果未如理想,便有可能需考慮手術治療。多年來,針對痔瘡治療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手術方法,但有最新研究報告指出,仍以兩種已有數十年歷史的手術方法最為有效:

1. 以橡筋圈結紮
是一種已有上百年歷史的方法,現在仍很常使用,原理是紮著痔瘡底部,讓它缺血、凋謝、脫落。最近有研究報告顯示,若痔瘡並非太嚴重,例如體積不太大,但出血比較嚴重,結紮方法最為有效。

2. 傳統切割手術
比較嚴重的痔瘡,例如體積大、凸出情況嚴重、出血嚴重等,傳統的切除痔瘡手術是最好的方法。但要留意的是,手術後的一至兩星期內,傷口會比較疼痛,有滲血的可能,大便時及大便後清潔會比較繁複。但當度過了康復期後,大部分病人術後都會覺得滿意,而且只要生活習慣能改善,復發的機會不大。

上述兩種手術和藥物亦可同時使用。有研究顯示,無論結紮或傳統手術切割痔瘡,都可處方至少一個療程的口服特效藥,既可減輕術後不適,亦對傷口復原有所幫助。當然,若接受傳統切割手術,術後還需要靠其他藥物幫助,例如止痛藥及幫助排便的藥物,以免大便太硬影響傷口;此外也要處方浸洗肛門的藥物,以確保傷口清潔。病人可以諮詢醫生了解詳細資訊。

外科專科醫生吳頌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