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癌症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積極檢查 及早發現癌症1、2號殺手

癌症的出現很難預防,但若能在早期發現癌症,就有機會可以預防癌症變成晚期,增加根治的機會。

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我會建議高危人士例如吸煙者,或家中曾經有人患過肺癌甚至其他癌症,這些人士可以考慮早些開始做基本檢查,譬如普通的X光照肺檢查,甚至近年開始應用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檢查,都可以檢測肺部是否有不尋常的陰影,從而希望萬一已有肺癌的話,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提升治療效果。

不少人擔心,定期照肺會被輻射影響身體。其實X光照肺的輻射量非常低,無需擔心。如果是低劑量電腦掃描,只要檢查過肺部沒有問題的話,一般會建議三至五年後再照第二次。低劑量電腦掃描的輻射量本身都比較低,數年照一次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第二號殺手」腸癌,現時一般建議45或50歲以上市民,不論男女,都做一次大腸癌篩查,而選擇有兩個:政府建議和提供的「大便隱血檢查」,或可以直接找醫生做「腸鏡檢查」。如果隱血檢查、腸鏡檢查都沒發現異樣,一般建議可以2至3年後再做第二次。但如果大便隱血驗出有血,就需要進一步照腸鏡看清楚。

近年科技進步,腸鏡的影像十分清晰,如果大腸內有腫瘤或瘜肉,一般都可看見, 且可即時拍照,並切除瘜肉進行化驗。因為大部分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所以可以想像,只要定期做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即時切除,其實等於有機會預防了腸癌。而若大腸內的瘜肉經化驗後證實只是良性瘜肉,之後可考慮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防患未然就更理想了。

生活

新免疫療法 減肺癌復發機會

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首位,致命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肺癌的復發率是極高的。根據數據,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完成手術和化療,亦會出現復發,一般會於療程後1至2年內發生,如2期及3期患者復發風險分別為62%及75%,甚至1B期患者也高達45%復發風險,而且復發性腫瘤中大多數會轉移,使病情更難控制。

最近有一項研究顯示,早期肺癌病人在手術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肺癌復發的風險,免卻令肺癌病人面對復發時已經是晚期或要面對死亡的風險,亦能提升病人生活質素。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表示:「其他國家不少治療早期肺癌病人已經採用了新的免疫治療,情況理想,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早期肺癌治療方案的大突破

肺癌是一種複雜、常見而又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鄭志堅醫生解釋道:「病人由於沒有定期檢查,到確診復發時往往已是第4期,根本無法根治。」他補充即使是肺癌初期,腫瘤切除手術只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因為早期肺癌手術後復發的機會相當高,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手術和化療後,1至2年內仍有復發風險。

免疫治療顧名思義以藥物就是重啟病人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鄭醫生解釋:「雖然透過手術及化療可以移除腫瘤並消滅未被手術去除的癌細胞,所以手術及化療後接受免疫治療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可助攻擊殘留的癌細胞。」與傳統手術及化療相比更有效減少57%復發風險,若患者屬PD-L1高度陽性,使用免疫治療的無疾病存活率提升超過一半 ,整體存活期亦有顯注改善趨勢。

所以如可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和化療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能刺激身體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減低癌症復發風險,亦可以改善患者長期存活率並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免疫治療」可以說是為病人帶來了希望。

個案:病人復發後以標靶治療獲新生

58歲的Alice在5年前因一次流少量鼻血決定去檢查,即確診為2A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及時接受手術及化療,但醫生同病友早已告知極可能復發。Alice說:「雖然已有心理準備,2年後真的復發仍然令我情緒十分低落,之前經歷過化療真的不好受。」及後她接受醫生建議接受標靶藥控制病情,已服用2年標靶藥效果相當理想,生活如常自在。

Alice坦言:「我真的十分幸運,希望其病友都可以和我一樣有機會接受標靶及免疫治療,過正常生活。」

新免疫療法
病人Alice(左)、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右)。
生活

肝癌多因慢性乙肝誘發 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53歲的曾慶章先生是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一向在公立醫院覆診,2018年及2020年亦在公立醫院照過電腦掃描,發現腫瘤愈來愈大,惟當時未有建議治療方法。2022年3月轉往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照磁力共振,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由於腫瘤分佈在不同位置,不適合做微創,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曾先生入住低收費病床(按政府批地條款要求,該院提供62張低收費病床供病人使用),手術後6日出院,至今未有復發,每6個月要照電腦掃描及覆診,密切監察進度。

擔任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的外科專科醫生馬家榮表示,慢性乙肝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第一大風險因素。而肝臟切除手術(liver resection /hepatectomy)至今仍是肝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及早發現用腫瘤並以手術移除,臨床上治癒率可近八成。

肝癌是本地第五大常見癌症,致命率亦排第三高,但大眾仍對之存有不少迷思和誤解,馬醫生逐一拆解如下:

迷思拆解一 : 唔飲酒就唔會患肝癌?

過量飲酒只是其中的高危因素。馬家榮醫生表示,在本地及東亞地區,原發性肝癌大多因慢性乙肝肝炎誘發。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在2022年的臨床數據分析,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50%的肝癌個案之中,超過九成患者體內曾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有些更是家庭支柱或工作單位的領袖,部份則正要展開第二人生,卻因患上肝癌而影響本身的生活崗位和籌謀。

迷思拆解二 : 冇症狀即係肝冇生癌?

馬醫生指,臨床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沒有症狀,因此患者可以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而不察覺,要體檢/覆檢時才發現腫瘤,並且往往要腫瘤大到撐扯著肝膜時,才可能感到腹痛。這是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線,所以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產生疼痛。

迷思拆解三 : 肝癌好難醫番好?

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的數據,有近七成的肝癌個案,由於及早發現腫瘤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再配合術後綜合療程包括:跨專科醫生團隊緊密監控患者情況及復發風險、針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控制、需要時安排介入性治療及免疫治療;另專責護士主理患者的日常護理、服藥、覆診等,能讓康復者加快重回正常生活軋跡。

近年,不少肝臟腫瘤亦可以採用微創手術切除。至於可用與否,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此外,若患者體質太過虛弱,或者腫瘤位置不宜進行切除,可以使用射頻或者微波消融術,將癌細胞以熱力摧毁。不少研究發現,若腫瘤體積直徑少於2-3厘米,消融術治療成效可媲美腫瘤切除。

迷思拆解四:肝癌有冇得預防?

肝癌高危人士實踐以下措施,可有效幫助預防肝癌 :
●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須每半年做檢查,包括:抽血驗肝功能、甲胎蛋白(肝癌指數),照肝臟超聲波;
● 乙肝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同時每半年覆診做以上檢查;
● 乙肝肝癌患者,術後須繼績乙肝藥物治療控病,可減少乙肝病毒引發的新腫瘤而造成肝癌復發;
● 避免酒精及不知名中藥的使用;
● 多做運動,減少進食太油膩的食物,以避免嚴重脂肪肝的形成。

肝癌
病人曾慶章(左)及馬家榮醫生(右)。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預防癌症新概念 主動檢查早發現

都市人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尤其不想患上癌症,因此其中一個日常最多人提出的問題就是:癌症究竟有冇得預防呢?例如會否好像流感般,有防疫針可打?

有助預防癌症的防疫針,其實是有的,近年政府亦提倡,那就是預防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因為子宮頸癌很多時都和HPV病毒有關,而現時的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這類病毒,所以變相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但即使HPV疫苗,也不是直接預防子宮頸癌。至於其他坊間常聽到的「防癌」方法,林林總總,尤其多人問:我注意飲食健康,常做運動,是否可預防癌症?

這問題可以分兩方面。首先,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是好事,如果長期注意飲食健康,做足夠運動,加上休息足夠等等,應該會比又煙又酒、又多吃肥膩食物的人士,少一點患癌的風險。但要注意,飲食健康、做運動,只是對減低患癌風險有幫助,並不是可確實預防癌症。

同樣地,近年香港人愈來愈愛的咖啡,數年前也曾經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適量飲咖啡可以將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的風險降低。但同一道理,絕不可以將飲咖啡等同預防上述癌症,因為以上幾種癌症都有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往往和基因有關,所以即使維持飲食健康及做運動,都不代表可改變先天基因帶來的風險。

現代「預防癌症」的概念,應該是「萬一有癌症也可以盡早發現」,避免癌症發展至晚期才發現。所以,即使生活和飲食習慣健康,都要多注意身體,定時做一些需要的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增加根治的機會。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頭頸癌患者 近半於「黃金年齡」發病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

頭頸癌包含的各種癌症不但位置相近,也有其他共通之處,除了鼻咽癌和口水腺癌之外,大部分的頭頸癌都和吸煙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一個成因,就是和感染HPV病毒有關。

頭頸癌的病徵,主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鼻咽癌,病徵可包括流鼻血、鼻塞、頭痛、聽力模糊等,又例如咽喉癌,會導致病人吞嚥甚至呼吸也有困難,他們普遍亦會發現頸部有淋巴腫脹,諮詢醫生,接受檢查從而發現有腫瘤。

若懷疑有頭頸癌病徵,一般會安排做咽喉內窺鏡檢查,看看鼻咽、咽喉等位置有沒有腫瘤,其次就是從電腦掃描、磁力共振以及正電子掃描等等,判斷腫瘤影響的範圍,以及有否轉移的情況發生。

治療方面,大部分頭頸癌都是採取跨專科治療(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方法處理,即可能要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控制病情。

至於近年愈來愈受注目的免疫治療,也有研究應用於頭頸癌,暫時來說並不是頭頸癌的主要醫治方法,因為至今的研究數據,仍未證實免疫治療適合用在頭頸癌的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但隨著免疫治療可以合併化療一起使用,相信將來免疫治療在頭頸癌的治療上也會有一定作用。

近年關於頭頸癌的研究很多,例如美國有研究發現,保持口腔清潔,包括缺牙少於5顆、每年看一次牙醫、每天刷牙、沒有牙周病等,患頭頸癌的風險較低。但嚴格來說,預防頭頸癌最重要的,仍是戒煙及避免感染HPV。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至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今次,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就會為大家講解頭頸癌的成因、治療以及預防方法。

生活

關注化療副作用 混合止嘔藥助紓緩

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和嘔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簡稱CINV)是治療癌症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的話,CINV可以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和日常活動,甚至影響他們接受化療的意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三季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62名18-70歲以上的癌症患者,其中139人在過去3年內接受過化療,當中女性佔71%。至於癌症類別的分布方面,乳癌佔最多,達41%,其次是佔17%的大腸癌。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化療後曾出現CINV,當中以50歲以下群組出現的比率較高,並常見於使用高度和中度致嘔性化療藥的患者。如果化療後出現CINV,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向醫護人員求助。幾乎全數受訪者表示,CINV對飲食方面的影響最大,當中甚至有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其影響程度已達到高度至嚴重的水平。

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指出,CINV不但會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而且會降低病人對抗癌治療的依從性,以致最終影響療效。嚴重的噁心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缺乏營養、焦慮、體力狀況水平降低、傷口裂開、食道黏膜撕裂等嚴重後果。

按照發生的時間來判斷,CINV可以分成兩類型。急性CINV一般發生在給藥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而延遲性CINV則多在進行化療24小時之後發生,可能持續數天。吳劍邦醫生表示:「醫療研究顯示,如果發生第一週期CINV,出現第二週期CINV的可能性就會增加6.5倍,而出現第三週期的機率更會增加14倍。所以,及早預防第一週期的CINV,可以有效降低隨後化療週期出現CINV的風險。」

化療副作用
左起:癌症患者Candy,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目前,國際指引一致推薦「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類固醇」的三聯方案,是中高度致嘔性化療藥物所致CINV的標準預防方案。混合止嘔藥物只需在每次化療週期的第一日服用1粒,相當簡單方便,一劑二合一,又可達到長效預防CINV。

另一方面,調查中只有兩成半受訪者認為化療後的CINV等副作用是可預防的,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是無法預防的,有四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仍然感到噁心,藥物能有效預防嘔吐已經足夠。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預防CINV的認知存在誤解,我們希望加強公眾教育方面的工作,讓癌症患者知道預防CINV的重要性,而且現時有適當的治療藥物可以控制甚至預防CINV,並提供不同藥物配方讓癌症患者選擇,希望有助患者改善化療後的生活質素。」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拆解迷思 前列腺癌手術可保性功能

每年11月是「鬍子月」,當然要談談男性健康,特別是前列腺癌,這個本地第三大男性癌症。皆因有不少男士仍對此病存有以下迷思,現逐一拆解,以助大家釋除疑慮,有懷疑者及早求醫。

迷思一:有前列腺肥大,就好易患前列腺癌?

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化現象,導致前列腺日益脹大,引發下尿路的症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小便不順、感灼痛及尿流溺。但前列腺肥大不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兩者病變不同,惟因部分症狀有交疊,單憑表徴頗難分辨,而且亦可同時患上兩種病。

迷思二:前列腺癌是年老才會患上?

臨床上60歲或以上男士患前列腺癌居多,但近年50多歲發病者也絕非罕見。風險因素除了年紀大,還有家族遺傳、非洲裔,及長期高脂飲食、吸煙等。當家族有兩位或以上男性在55歲前已患前列腺癌,代表家族中其餘的男性成員,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迷思三:患上前列腺癌一定感到疼痛?

前列腺癌在早期大多沒有甚麼症狀或感疼痛,要到後期擴散到附近組織或骨骼時,患者才會感周身骨痛,尤其容易出現腰、背,或甚手腕、手肘疼痛。有些患者在早期或會尿頻、尿急,小便赤痛,小便不順暢,另有部分晚期者或會出現前列腺疼痛、血尿。

迷思四:PSA指數高就一定患了前列腺癌?

經驗血而測出的PSA指數(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是篩檢前列腺癌的初步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建議年過50歲的男士,應定期做前列腺癌篩檢,檢查PSA指數。

不過除了前列腺癌,其實前列腺發炎、尿道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致排尿困難,也可令PSA指數上升。因此醫生會先向求診者問診、檢視PSA是否異常標升、做肛門指檢,有需要則進行磁力共振超聲波掃描及活組織檢驗,才可精準確診。

迷思五:患了前列腺癌一定「功能盡廢」?

前列腺癌本身不會令性能力受損,不過前列腺癌的治療,卻很多時對生育及性能力有影響。猶幸,現時只要前列腺癌確診時屬早期,而患者年紀不超過75歲,並且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經醫生確認情況適合,就可接受以機械臂輔助的微創切除前列腺手術。

由於過程中使用機械臂可把病灶及周遭組織放大10倍,令手術更精準,既不傷及前列腺末端,避免術後失禁,又可看清楚前列腺兩側那控制勃起的神經缐路徑,免於切錯。因此術後大多不用擔心有性功能障礙。

然而,由於切除前列腺後會影響精液的成分和輸送,因此是會影響生育。另一方面,當確診時屬晚期或不適合做手術而需接受荷爾蒙治療,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建議跟主診醫生及伴侶商量,考慮是否需要在治療前冷凍精子。

王明晧醫生
王明晧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進行放射治療 需戴頭盔?

放射治療的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次電腦掃描,醫生再在電腦掃描的影像上畫出腫瘤的位置,以及需要放射的範圍,之後就由電腦去計算每次放射治療需要的輻射量,所以每個個案都是獨立計算的。

現今的放射治療,最講求精準,精準的意思是將輻射盡量集中在腫瘤以及需要治療的範圍之內,而減低週邊的輻射量,這樣就可以減少對腫瘤之外其他器官、組織、細胞等等的影響。

例如,頭頸癌的病人做放射治療,或者盆腔腫瘤的病人做放射治療,可能在治療之前都需要經過一個工序,我們稱之為「電療設計」,在這個電療設計裡面,例如頭頸癌,我們會先替病人做一個頭套,這個頭套的目的是在放射治療時可以固定病人頭頸的位置,以避免在放射治療期間移動。病人愈能固定不動,就愈能增加放射治療的準確性,效果當然較理想了。

最後,有沒有哪些腫瘤是不適合放射治療呢?其實並沒有哪種特別不適合,但當然亦不一定會用放射治療,因為現時治療腫瘤有很多方法,除了放射治療,大家都可能會聽過化療、手術、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醫生的責任是為每個病人獨立去考慮,選擇對病情最有利的治療方案,如果覺得放射治療可幫到病人,就可能會加入方案裡面,但當然都會先徵詢病人和家人的意見。

生活

副作用困擾頭頸癌患者 免疫治療現轉機

頭頸癌是一種在香港相當常見,卻又經常被忽視的癌症。過去十多年,頭頸癌的新症數字持續上升,而頭頸癌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為210人,死亡率達三成。

人的頭頸部位,因應位置不同,分為鼻腔、口腔、咽(包括鼻咽、口咽、下咽)、喉和唾液腺等部分。顧名思義,頭頸癌就是頭頸部位出現癌症病變,可以分為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鼻咽癌兩種,並以原發部位來命名,例如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及外科專科黎逸玲醫生表示,頭頸部位癌症的病理表現,多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大約佔85-95%,餘下的是淋巴癌、腺癌、肉瘤等,但數量相對較少。頭頸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習慣(抽煙和喝酒)、病毒感染(人類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以及遺傳因子改變等。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今年年中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97位頭頸癌病人,結果顯示,頭頸癌中佔最大比數是鼻咽癌。當中,超過80%受訪者正在康復階段,13%受訪者的癌症仍處於或已進展到出現轉移。調查中,95%受訪者曾接受放射治療,其次是化療。然而受訪的頭頸癌患者提到,傳統的治療方式(放射治療、化療或標靶治療)引致較多副作用,包括聽力受損、進食困難、味覺改變、口乾、吞嚥困難和口腔潰瘍等。大多數副作用持續數月,而聽力受損和口乾影響半數患者一年或更長時間,情況令人擔心。

調查中亦發現,有6%的頭頸癌患者表示曾接受免疫治療,大部分使用過免疫治療的病人對治療效果持正面態度,惟有病人認為藥費較貴,難以負擔。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表示:「希望政府可盡快將免疫治療用於頭頸鱗狀細胞癌的一線治療,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的資助項目,讓更多頭頸癌病人受惠。」

頭頸癌
(左起)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代表江善彤、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創辦人吳偉麟、林嘉安醫生、黎逸玲醫生。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及臨床腫瘤科專科林嘉安醫生表示,針對已轉移的頭頸癌,多年來第一線的標準療法是化療和標靶治療,而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在數年前首先應用在第二線治療上。而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跟免疫治療相關的研究日漸成熟,不但大幅改善以前頭頸鱗狀細胞癌治療上的困境,同時也降低了傳統治療的副作用問題,為患者和家人帶來新轉機。

「根據第三期臨床研究,免疫治療單藥或聯合化療,比傳統標靶治療及化療具有整體存活效益,可降低死亡風險約兩成。常見的免疫治療副作用包括有疲倦、噁心嘔吐、腹瀉等,也有機會出現炎症性副作用,但整體副作用輕微及合乎預期。」林醫生表示。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認準大腸癌期數 選擇最佳療法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19年共有5,000多宗新症。而確診時僅約一成屬於第一期,第二、三、四期各約佔四分之一左右。

現時,不同期數發現的大腸癌,都有機會採用手術治療,但具體做法會視個別情況而調節:

  1. 瘜肉階段

大腸癌當中超過95%是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黏膜變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成腸癌,這段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若在這期間進行大腸鏡檢查並發現瘜肉,醫生可即時進行「息肉切除手術」,把大瘜肉整顆切除。

  1. 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

有部分原位或極早期大腸癌經評估後,醫生可為病人進行「內窺鏡黏膜下剝離手術」,用內窺鏡把腫瘤從腸壁切除。

  1. 第一期大腸癌

通常單靠外科手術已可根治,即切除腫瘤同時清除淋巴結。治療相對簡單,康復所需時間較短,復發機會也較低。

  1. 第二、三期大腸癌

腸癌已深入腸壁,甚至蔓延至附近的淋巴組織,手術仍是首選,但未必可單靠手術根治。部分第二期患者,如果出現高風險因素,例如手術切除標本的邊緣與癌細胞相近,或淋巴結採樣數量不足;顯微鏡下呈現細胞低分化腺癌、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害;患者求醫時已出現腸塞或腫瘤破裂等,應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

而已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第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五年內復發率可達30%),手術後應盡早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會。

  1. 第四期大腸癌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最常見的是肝臟,其次是肺、骨骼甚至腦部。治療要視乎擴散的廣泛程度,若是少量擴散至肝或肺,例如只有一至兩個小範圍的擴散,以外科手術切除再加術後的化療及標靶治療,仍有機會達至根治的目的。但當擴散的「點」過多,就未必適合做手術,而需要以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治療。

  1. 中低位直腸癌

對於中低位直腸癌(即腫瘤接近肛門)的患者,如果磁力共振檢查發現癌細胞已侵犯腸壁漿膜層以上,或出現局部淋巴結擴散的情況,會建議先安排術前放射治療並配合藥物治療,以縮小腫瘤體積,再視情況進行根治手術,這做法令手術後有更大機會能保留肛門,亦可減低復發風險。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