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癌症治療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手術前誘導治療  有助保留肛門

腸癌分四期,第一至三期治療以手術為主,第四期則主要是藥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藥等,有些個案也會需要配合手術或放射治療。

例如腸癌確診時若在直腸位置,可能會建議先接受「術前誘導治療」,即在手術前進行化療及放射治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存活率,並能增加患者保留肛門的機會,免除將來需要在腹部設置人工造口,導致要隨身攜帶糞袋的不方便及心理影響。

若腸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結,「術後化療」便可能成為必要的一環,以減少復發的機會和提高存活率。

至於一些已擴散到肝臟的腸癌患者,化療和標靶治療亦有助於縮細腫瘤體積,若患者對治療有良好反應,便有機會進行根治性切除,提高治癒的機會。所以,在今天來說,即使已擴散的腸癌,仍有部分可以根治。

現今的化療藥物推陳出新,患者除了在醫院或診所接受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外,亦可選擇口服化療藥,而口服藥物與針劑的效果相若,使用較為方便,又可減省住院的需要。另外,放射治療技術亦不斷進步,醫生可以透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電腦X光分布圖等,更準確找出病人腫瘤的位置,再配合新式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儀器,有助集中殺死癌細胞,減少破壞其他正常的細胞及器官,療效比前有進步。

所以腸癌其實有很多不同治療方案,患者最重要是保持正向,積極治療。

生活

癌症治療期間的免疫營養

撰文:黃芬(註册護士)

近日常在一些健康節目中,聽到醫護人員或講者討論有關癌症治療期間的副作用,其中以白血球下降和口腔黏膜炎最受關注。

癌症病人需要足夠營養

在接受癌症治療時,身體內無論是癌細胞或正常細胞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代謝速度較快的細胞損害最大,如口腔及腸道黏膜細胞、白血球細胞等。

口腔黏膜細胞受損時會出現口腔黏膜炎,患者因而感到不適、疼痛、味覺改變、甚至吞嚥困難等,曾有患者比喻吞口水如吞碎玻璃般痛楚,非常難受。也有部分患者因白血球下降以致要延遲治療進度,影響治療效果。

那麼,有甚麼方法可減輕或舒緩這些治療副作用呢?

從營養角度來看, 癌症病人是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去維持體重,提升營養狀況,另方面也應攝取含免疫營養素組合的營養品,可提高癌症病人的免疫能力,有助緩和治療副作用,順利完成治癌療程尤為重要。

奧美加3魚油減發炎

黃芬(註册護士,雀巢香港有限公司)

免疫營養素是一些可以幫助身體調節免疫系統的營養素,一般包括精氨酸(Arginine)、核苷酸(Nucleotides)及奧美加3魚油(Omega-3 fish oil) 等。精胺酸可在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中找到,包括魚類、紅肉、禽肉、大豆、全穀類、乳製品等,有助提升免疫細胞活性及促進傷口癒合。核苷酸以動物肝臓、海産類食物含量最豐富,是組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有助增進免疫細胞(如白血球)的生長,從而提升免疫力。而奧美加3魚油含量較豐富則有鯖魚、秋刀魚、鮭魚等,有助減少癌細胞發炎物質, 改善長期發炎狀況。

這些免疫營養素組合的效用都有豐富的醫學臨床實證,除有助提升癌症病人抵抗力,也可減少嚴重口腔黏膜炎的發生率。研究顯示,在治療期間進食含免疫營養素組合的營養品,只有16%的患者出現第三或第四期的口腔黏膜炎,相對其他研究的約是45%為少。

癌症病人普遍胃口偏差,如加上患有口腔黏膜炎的話,更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損害免疫力。因此,適當利用營養補充品對癌症治療和康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