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燒

生活

本港治療淋巴癌新突破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為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也是致命癌症第八位。 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當中,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徵不明顯易忽略,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高的癌症。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二季,以網上問卷訪問了82名淋巴癌患者,了解他們對最新治療的認知與看法及對治療的期望等,結果顯示,在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患者中,逾六成受訪者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其次為「濾泡性淋巴癌」。

早期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症狀不明顯,也易被忽視。患者有機會持續出現以下的症狀:頸、腋窩或腹股溝內有不痛的淋巴結腫脹,晚間大量流汗發燒消瘦、咳嗽、呼吸困難胸痛、腹部疼痛、腫脹或有飽脹的感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是最常見的高毒性或急性非何傑金氏B細胞淋巴癌,生長速度較快。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情可在幾個月內迅速惡化,約三至四成患者接受一線治療後會出現復發;約一成患者屬難治性,對一線治療沒有反應,其整體存活期約半年。      

在這方面,本港治療有新突破。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詹楚生醫生表示:「復發 /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的整體存活率較差。在治療分面,患者可選擇造血幹細胞移植,如不適合移植者,則需要接受二線或以上治療。這類患者的治療方案為傳統方法治療(抗CD20免疫治療+化療),及本港近年註冊的新治療方法,包括一、抗CD79b免疫治療組合,及二、CAR-T細胞治療,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淋巴癌主要可分為兩種: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最常見的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當中,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病徵不明顯易忽略,是一種擴散快兼侵略性高的癌症。

現時這兩項新的治療方法已立入醫管局的藥物名冊,而CAR-T細胞治療亦屬安全網下受資助的治療選項,惜CD79b免疫治療組合尙未納入相關資助範圍。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復發 / 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對患者及照顧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但是政府仍未就CD79b免疫治療組合提供相關資助。CD79b免疫治療組合獲美國FDA、歐盟EMA認可已逾兩年多,多個國家(日本、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多國)亦已為這病患者提供相關的藥費資助。盼望政府能積極考慮將有關新的治療方案納入安全網,減輕患者在接受治療時面對的經濟壓力。」    

(左起)方嘉儀女士、詹楚生醫生、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患者Stella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抗癌治療期須戒吃生冷食物

今年天氣真的很熱,踏入5月已有酷暑的感覺!炎夏對一般人來說是頗辛苦的,對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就更多事情需要注意,例如飲食方面。這裡可先分享一個個案:有一位乳癌病人,50多歲,本身很喜歡吃日本料理,在化療期間仍吃喜愛的壽司,但早前有一次,她吃了街上外賣回家的壽司後,出現肚瀉、發燒的腸胃炎徵狀,醫生囑咐她吃兩日粥水,並且處方抗生素給她,因為驗血發現有大腸桿菌的踪跡。

儘管這類腸胃炎不會影響癌症病情,也不會影響化療效果,但病人仍是要注意的。以這病人為例,因為她患過腸胃炎,下一次化療時,醫生衡量過各方面情況,就認為需要減少化療藥的劑量。少一點劑量對治療影響未必很大,但因為是被迫減少劑量,當然不理想,應該盡量避免會出現這種情況。

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所以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而家中無論甚麼食物,都要處理好,例如吃了半包的薯片、飲了一半的樽裝飲品等,都應小心存放,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在此必須指出,癌症病人從飲食上讓細菌入侵,即使輕微的細菌感染都可引致大問題,例如有機會出現腸胃炎或肺炎外,更嚴重的是細菌入血,可造成危及性命的敗血病。敗血症是指病人受到細菌、病毒或是黴菌、寄生蟲的感染,出現發燒、心跳變快、白血球上升的症狀,有機會引起血壓下降、休克,甚至造成呼吸無力、呼吸衰竭,抗病力較弱的癌症病人千萬別輕視。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沙菊羅漢果茶舒緩新冠病情

2022年對於大家而言絕對不是頭好年頭!第五波新冠疫情大爆發,水銀瀉地般傳播,每天負面新聞和疫情消息報道不絕,各家各戶比以往更為潔淨,衛生要求亦隨之嚴謹,老老幼幼更為自律,出出入入也變得更加小心翼翼,過着戰戰競競的日子。

我亦難逃新冠瘟疫的厄運,發燒、喉嚨灼痛,咳嗽等來勢洶洶,毒如猛獸!退燒片、清熱解毒片和消炎藥等傾巢而出。再艱難也堅持吃東西、服藥、休息……盡我所能,做好本份,務求盡快減輕身體痛楚,其餘一切也不重要。身心飽受新冠的摧殘,精神上承受着不能言諭的壓力,只有身受其害才能深深的體會到。

艱苦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好不容易到了第五天,病情基上也開始穩定下來了,只剩下少許的喉嚨痛、聲沙、咽喉痕癢和咳嗽。在家隔離已是最佳的狀況,患病期間在資源有限條件的情況下,不得不說全靠家中有限的中藥材湯料輔助,也很慶幸自己從事於中藥行業工作多年,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中藥小知識來幫助自己及家人舒緩病情。

因此,製作了一些湯水來為自己及家人減輕病楚,連續服用三天,咽喉腫痛問題得以解決,說話聲音也逐漸回復清晰,胃口轉好,疲累感亦消除,作息有時,多喝溫水,身體漸趨康復,已經舒坦得不少了,可回歸日常生活當中。

中醫藥是我國祖先們長期醫療經驗實踐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傳承弘揚,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康復旅途的其中一味調理藥茶。

沙菊羅漢果茶

【沙菊羅漢果茶】

【材料】

北沙參15g、百合15g、玉竹15g、川貝母10g、玄參10g、麥冬15g、陳皮10g、杭菊花15g、甘草6g、羅漢果半個

【做法】

1.     六碗水浸泡30分鐘。

2.     武火煮滾,然後轉文火煮60分鐘。

【服用方法】飯後服、代茶用。

【適用範圍】熱證病後期表現症狀有喉嚨乾、喉嚨痕癢引起咳嗽、頭暈。

【注意事項】熱症後期餘病、陰虛證為宜,如:脾腎陽虛、痰濕內阻、胸悶食少、便溏腹脹,不宜適用。

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梅英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以中藥治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橫行,中成藥成為主角,其實香港更應重視的是整體中醫中藥的應用,而不只是某一兩種中成藥。

中醫認為,新冠肺炎和其他時行瘟疫一樣,是宇宙中的一種由風、寒、濕、熱邪混合而成的瘴氣。瘴氣具有强烈傳染性,中國古代醫家已認知這是「天行之病,流毒天下」。風邪將瘴氣到處散播,來勢凶猛,這麼多種混合的邪氣令感染的人病情沉重險惡,令世人恐懼和憂慮,嚴重地影響了整個世界人類的正常生活。

寒濕之邪毒屬於陰毒,有比較纏綿難收、墮入困局的特性。陽氣較強的體質可以抗衡此疫毒。所以,新冠病毒無論經多少次變種,都可用中藥解毒和預防。

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歷史,對於瘴氣邪氣自有一套解救的方法。例如:風寒毒邪用中藥荊芥,寒濕毒邪用藿香,令人發燒的熱毒用青蒿,可加上布渣葉清腸胃,將瘴毒由大便排去。如果瘴氣不幸傳裡,傷及臟腑,就用人參「頂住」,就是這麼簡單。

中醫怎樣預防感冒或新冠肺炎呢?在中醫來講,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大家應該知道,咽喉是我們防禦病毒的屏障,如果我們平時食了上火的食物,例如煎炸、辛辣,就很容易引致咽喉發炎和疼痛。要知道,咽喉屏障失守,空氣中的疫毒就會乘虛而入。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今日咽喉痛,明天就感冒了,這是必然的現象。

所以,只要保護你的咽喉,少食煎炸辛辣,多飲水,少捱夜,任何病毒都很難進入你的身體。中醫還可以治未病,治未病就是提升身體的免疫功能,方法是適當服用保健中藥提升你的正氣,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這就是最好的預防。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生活

輕視小兒尿道炎 可令腎功能失常

尿道炎是常見的兒童下尿路道感染疾病,任何年紀的兒童均有可能患上。幼兒期過後的兒童較能表達感受,診斷相對較易,但嬰幼兒不懂說話,往往只能透過哭喊和情緒引人注意,因此家長一旦察覺到年幼子女有異樣宜及早求醫,皆因尿道炎雖一般不會令兒童有即時生命危險,惟及時接受適切治療可減低出現損害腎功能的併發症,並可及早發現尿道會否有先天性結構異常。

小兒尿道炎的主要成因是細菌感染,多達85%個案是大腸桿菌感染,其餘感染個案則來自變形桿菌、腸球菌或金黃葡萄球菌等,當尿片上的糞便沾到尿道出口,細菌就可進入尿道造成感染。此外,嬰幼兒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男童包皮過長,又或先天尿路結構異常導致尿液反流,都會增加患尿道炎的風險。雖然沒有數據指出小兒尿道炎的孩童發病年齡,但臨床上多發生於較年幼的兒童。

一歲前男嬰較女嬰多患尿道炎,主要原因是男嬰較常因包皮口過窄藏垢而滋生細菌,以致尿道會受感染而發炎,猶幸有此問題的男童可在嬰幼期接受割包皮手術,從而減低日後尿道再發炎的風險。到了一歲後女嬰個案則會比男嬰較多,一來有包皮口過窄的男嬰多已因割了包皮而得以改善,二來由於女性的尿道先天性較男性短,位置亦近陰道,加上如廁後揩抹方法不正確,就會讓細菌乘機經陰道感染尿道或甚至膀胱

不同年齡的小兒尿道炎個案,臨床表徵可能並不明顯,而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尤其嬰幼兒不懂說話,起初可能會以拒食、哭鬧不止或睡不好來反映身體不適,家長須留意小寶寶若在沒患感冒腸胃炎或受傷的情況下,無故持續發燒不退,加上小便異常臭,便有需要懷疑是否患尿道炎。至於較年長的兒童患者,則不一定每個都會發燒,但就會出現尿頻、排尿時感灼痛、小便不順、夜遺尿、小便濃濁或甚血尿這些典型症狀。

不同年齡的小兒尿道炎個案,臨床表徵可能並不明顯,而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因此家長一旦察覺到年幼子女有異樣宜及早求醫。

兒童患尿道炎,及早醫治通常都可完全康復,但若延誤治療,感染可蔓延至膀胱甚至去到腎臟,容易因此而導致蛋白尿、腎功能失常、高血壓或甚至細菌入血(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要知道兒童在四歲前腎臟仍未完全發育完成,如此段時期腎功能受創,必引起長遠傷害。

當醫生懷疑小朋友患尿道炎,會先收集病童小便樣本進行細菌培植,如有需要更會抽血、照超聲波、或進行尿道造影或同位素描,以偵測尿道結構是否有先天異常而致尿道炎,以及腎臟有沒有損傷或結疤。

確診患有尿道炎的病童,須接受抗生素治療。如感染嚴重或病童太年幼,或需住院。日常預防方面,家長要教導孩子多飲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女童尤其從小要學習大小二便後,清潔方法要往後及避免來回抹擦。至於男童如包皮過長藏污嚴重,可跟醫生商量是否需要盡早接受包皮切割手術,避免尿道被污垢中的細菌所感染。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小兒外科顧問醫生廖思維醫生

生活

打邊爐食未熟魚 肝臟易生石

打邊爐除了「最緊要梗喺個煲」,更要避免太心急,將未完全滾熟的魚腩放入口,因為這會有機會誘發肝結石!此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往往直至併發急性炎症,才出現上腹疼痛難耐及發燒發冷,如不及時接受治療,可會因病情急速惡化而威脅性命。

肝臟何以生石?肝結石,又名肝內結石(英文稱為 hepatolithiasis,又或intrahepatic stones)。肝和膽關係密切,皆因膽囊中的膽汁其實是由肝臟負責製造和分泌,肝臟內左右兩邊肝葉有精密的肝內膽管系統,負責將膽汁收集,並匯流到肝臟內底部的總肝管,再送到匯通總肝管和膽囊管的總膽管,之後流到膽囊暫存起來作腸道消化之用。

當流通於肝膽管系統的膽汁,因感染或先天膽管病變等問題導致淤塞,就會形成結晶、鈣化,繼而誘發肝結石。結石可能是在肝臟內膽小管之中形成,也可能是位於肝臟外的總膽管,裏面所形成的結石向上游堆積而成。

日常進食魚粥或打邊爐時,必須確定魚塊完全熟透,另也不應進食淡水魚刺身,以免感染肝吸蟲,令肝內膽管受損而發炎。

不少肝結石的臨床個案,誘因多是感染寄生蟲,如常見的中華肝吸蟲,已確認可引致膽管梗阻、肝硬化,或甚至慢性黃疸,並容易令患者增加患膽管癌的風險,其幼蟲多見於鯇魚、大頭魚等的淡水魚類,因此,日常進食魚粥或打邊爐時,必須確定魚塊完全熟透,另也不應進食淡水魚刺身,以免感染肝吸蟲,令肝內膽管受損而發炎。當發炎的膽管結痂時,會令膽管變窄,導致膽汁流動不暢順而淤塞,繼而逐漸形成結石,而結石又同時加劇膽管發炎,於是變成惡性循環。另外,先天性膽管狹窄者及溶血性貧血患者,也是肝結石的高危人士。

肝結石如果體積較小,未阻塞肝臟的膽管系統,普遍沒有症狀,很多時是患者在體檢時才發現,只需保守治療,醫生定期監察便可。惟若反覆出現上腹脹痛,別掉以輕心,宜及早求醫,檢查是否結石愈積愈大,膽管系統淤塞加劇。

一旦出現右上腹劇痛,痛楚或甚伸延至右背,並伴隨發燒、發冷及黃疸,就必須即時求醫,因為很可能併發急性膽管炎,如不及時醫治,可會在24至48小時內病情急轉直下,或甚因細菌入血而併發敗血症,嚴重者可引致死亡。急性患者需注射抗生素,以及按身體狀況及病灶位置,接受內窺鏡(即膽管鏡)治療,將受阻的肝內膽管打通,排走受感染的膽汁,此乃暫時處理急性炎症的有效方案。

若要徹底預防肝結石重複形成,手術去除結石及膽腸吻合術(又名膽腸內引流術),屬主流手術選項。肝外科醫生會在總膽管開一個較闊的接駁口(吻合位)連接屬小腸中段的空腸,將結石引流落去這段較粗闊的小腸部位,令膽管不再因受阻塞而發炎。

香港港安醫院 – 荃灣 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