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每 5 人便有 1 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翟先生現年 27 歲,做地盤工作,約 3 年前因工受傷的傷口引發了濕疹,由初時右手二頭肌的幾點紅疹再慢慢擴散到一堆堆;從手臂延至整隻手再到腳部以至下體,最嚴重時七成皮膚都有傷口,大範圍爛肉,發出臭味,而且從早到晚十分痕癢。這種嚴重情況持續大半年,並不斷反覆,翟先生曾萌生自殺念頭。直至現時總算有所好轉。
逐一糾正5 大誤解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提出大眾對濕疹常有以下 5 大誤解:
1.濕疹引起皮膚潰爛和滲水,會傳播濕疹;
2.嬰幼兒患濕疹是由於孕婦/母乳媽媽沒忌口、亂飲食所引起;
3.體質弱的人才會有濕疹;
4.濕疹患者要戒口;
5.濕疹不能斷尾,經常復發很麻煩。

「首先,濕疹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受影響而引致的皮膚病,所以並不會傳染他人。其次,嬰幼兒濕疹是無法透過孕婦/母乳媽媽戒口而預防,正確做法是餵哺母乳、孕婦服用益生菌,以及為寶寶做好補濕,均可減低嬰幼兒患濕疹的風險。第三,濕疹成因有先天因素,如父母患有濕疹子女便有較高機會患上濕疹,反而未必因體質弱。第四,濕疹患者不宜盲目戒口,而且過度戒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對子女健康及成長反而造成問題,家長應詢問醫生意見,才戒吃引致敏感的食物。最後,濕疹是免疫系統的一種反應,屬慢性皮膚病,不會完全康復,即俗稱『斷尾』,但患者只要管理好病情,仍有機會長期控制避免發病,令生活回復正常。」陳俊彥醫生表示。

抑鬱程度接近癌症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指出濕疹與抑鬱/焦慮症關係密切。「痕癢、疼痛等病徵令濕疹患者作息大受影響;加上發病多數是突如其來,而且病情反覆,時好時壞,均令患者感到焦慮、無助、沮喪和孤單。」
有研究指出,患濕疹兒童及青少年出現抑鬱、焦慮及行為問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2至6倍;成年患者則高2.5至3倍。另一項研究顯示,五成以上兒童濕疹患者感到不開心或抑鬱,其照顧者亦有逾六成因照顧患者而睡眠受影響。至於成人濕疹患者,亦有研究顯示其抑鬱程度與癌症患者差不多;焦慮程度更高於中風或糖尿病患者。多達 44% 濕疹患者曾有輕生念頭;36% 更有可能曾經自殺。
何學工醫生建議,濕疹患者保持平常心,不要過度聚焦皮膚問題,可多與「同路人」聯繫分享,互相支持,另外多做適量運動強健體魄兼減壓,休息充足避免熬夜;加上家人多體諒、多鼓勵,適時提出實用建議,均有助患者平靜心情,改善病情。
病友組織推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由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發起,澳洲濕疹協會、韓國病人組織及香港濕疹關注組參與於2022年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本港受訪患者中有72%認為濕疹治療和藥物的經濟負擔高昂;66%認為治療無效;34%認為等候治療時間長。「綜合調查結果,可見濕疹患者最關注的問題為經濟負擔、透過治療減輕濕疹症狀、改善及心理健康狀態。」
有見及此,濕疹關注組及香港過敏協會推出濕疹患者免費心理輔導服務,為有需要的濕疹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專業心理及支援服務,可即時協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及減輕壓力。
有關計劃詳情可瀏覽:adconcer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