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皮膚科

生活

濕疹困擾易抑鬱    近半患者有自殺念頭

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是香港常見的皮膚病,每 5 人便有 1 人在不同時期患有濕疹。翟先生現年 27 歲,做地盤工作,約 3 年前因工受傷的傷口引發了濕疹,由初時右手二頭肌的幾點紅疹再慢慢擴散到一堆堆;從手臂延至整隻手再到腳部以至下體,最嚴重時七成皮膚都有傷口,大範圍爛肉,發出臭味,而且從早到晚十分痕癢。這種嚴重情況持續大半年,並不斷反覆,翟先生曾萌生自殺念頭。直至現時總算有所好轉。

逐一糾正5 大誤解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提出大眾對濕疹常有以下 5 大誤解:

1.濕疹引起皮膚潰爛和滲水,會傳播濕疹;

2.嬰幼兒患濕疹是由於孕婦/母乳媽媽沒忌口、亂飲食所引起;

3.體質弱的人才會有濕疹;

4.濕疹患者要戒口;

5.濕疹不能斷尾,經常復發很麻煩。

濕疹

「首先,濕疹並非傳染病,而是免疫系統受影響而引致的皮膚病,所以並不會傳染他人。其次,嬰幼兒濕疹是無法透過孕婦/母乳媽媽戒口而預防,正確做法是餵哺母乳、孕婦服用益生菌,以及為寶寶做好補濕,均可減低嬰幼兒患濕疹的風險。第三,濕疹成因有先天因素,如父母患有濕疹子女便有較高機會患上濕疹,反而未必因體質弱。第四,濕疹患者不宜盲目戒口,而且過度戒口可能引起營養不良,對子女健康及成長反而造成問題,家長應詢問醫生意見,才戒吃引致敏感的食物。最後,濕疹是免疫系統的一種反應,屬慢性皮膚病,不會完全康復,即俗稱『斷尾』,但患者只要管理好病情,仍有機會長期控制避免發病,令生活回復正常。」陳俊彥醫生表示。

濕疹
(左起) 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陳俊彥醫生、香港過敏協會主席何學工醫生、濕疹患者翟先生

抑鬱程度接近癌症

香港過敏協會主席,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何學工醫生,指出濕疹與抑鬱/焦慮症關係密切。「痕癢、疼痛等病徵令濕疹患者作息大受影響;加上發病多數是突如其來,而且病情反覆,時好時壞,均令患者感到焦慮、無助、沮喪和孤單。」

有研究指出,患濕疹兒童及青少年出現抑鬱、焦慮及行為問題的風險較正常人高2至6倍;成年患者則高2.5至3倍。另一項研究顯示,五成以上兒童濕疹患者感到不開心或抑鬱,其照顧者亦有逾六成因照顧患者而睡眠受影響。至於成人濕疹患者,亦有研究顯示其抑鬱程度與癌症患者差不多;焦慮程度更高於中風或糖尿病患者。多達 44% 濕疹患者曾有輕生念頭;36% 更有可能曾經自殺。

何學工醫生建議,濕疹患者保持平常心,不要過度聚焦皮膚問題,可多與「同路人」聯繫分享,互相支持,另外多做適量運動強健體魄兼減壓,休息充足避免熬夜;加上家人多體諒、多鼓勵,適時提出實用建議,均有助患者平靜心情,改善病情。

病友組織推免費心理輔導服務

濕疹關注組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由國際皮膚病患者組織聯盟(亞太區)發起,澳洲濕疹協會、韓國病人組織及香港濕疹關注組參與於2022年8月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本港受訪患者中有72%認為濕疹治療和藥物的經濟負擔高昂;66%認為治療無效;34%認為等候治療時間長。「綜合調查結果,可見濕疹患者最關注的問題為經濟負擔、透過治療減輕濕疹症狀、改善及心理健康狀態。」 

有見及此,濕疹關注組及香港過敏協會推出濕疹患者免費心理輔導服務,為有需要的濕疹患者及照顧者提供專業心理及支援服務,可即時協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及減輕壓力。

有關計劃詳情可瀏覽:adconcern.org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遠離皮膚癌由防曬開始

皮膚癌可大致分類為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和黑色素瘤皮膚癌,以前者較常見。兩種主要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分別是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

個案一

李先生今年50歲,嗜好遠足, 兩年前他鼻上長出一顆肉色小粒,形狀有如顆珍珠附在皮膚上。李先生的朋友告訴他只是良性的皮脂腺增生,故他不以為意,但那增生慢慢長大,輕微觸碰也引致損口流血,他最後看皮膚科醫生, 並把那增生切除,化驗結果顯示為基底細胞瘤。

個案二

60歲的陳伯是一位漁民,一年前他發覺頭頂禿頭位置長出一塊如幣狀大小的紅塊,表面帶有皮屑,偶爾會引起痕癢。陳伯曾嘗試用治療濕疹的藥膏處理,但發覺毫無幫助,紅塊甚至有擴大跡象,半年後陳伯看醫生,診斷出患上鱗狀細胞瘤,需用外科手術切除。

以上個案發都是基底細胞瘤和鱗狀細胞瘤的典型例子。

基底細胞瘤佔整體皮膚癌六成,常發生於頭、頸和上身位置,它生長緩慢,甚少擴散致命,但若不治理,它亦可入侵皮膚內部或周邊組織,引致長期潰爛或發炎

鱗狀細胞癌佔整體皮膚癌三成, 常出現於頭頸、手和前臂等。如腫瘤大於兩厘米,或位於耳、嘴唇、面部中央、手足或生殖器位置,就屬於高危型,有較高機會擴散復發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於2019年的統計,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位列第八位常見癌症,過往20年的發病率正急速上升,情況不可忽視。

高危因素包括:高齡、男性、白種人、紫外線照射,嚴重曬傷、輻射污染、砷中毒、免疫系統受壓抑,和過往患有皮膚癌歷史等。某些人類乳頭瘤病毒亦和鱗狀細胞瘤有關。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

診斷方面,大多需要作皮膚組織活檢作病理確定。

取決於腫瘤位置、大小深度,和病人的身體狀況,以決定治療方案,其中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根治病況,醫生會將腫瘤連帶週邊數毫米至一厘米的皮膚組織一併切除,然後交給病理科醫生確定是否已徹底移除。一些細小和淺薄的腫瘤可以用削除、刮除和電灼手術,或冷凍治療等處理。如腫瘤狀況不適宜做手術,就可考慮外用化學藥物、光動力治療或放射治療等。對於一些較具入侵性的腫瘤,已復發或擴散的情況,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合併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等。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口服A酸藥物對部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有預防作用。及早處理一些癌前病變亦可減少它們演變成真正皮膚癌的機會。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

高危因素包括:高齡、高齡、白種人、紫外線照射,嚴重曬傷、輻射污染、砷中毒、免疫系統受壓抑,和過往患有皮膚癌歷史等。某些人類乳頭瘤病毒亦和鱗狀細胞瘤有關。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

診斷方面,大多需要作皮膚組織活檢作病理確定。

取決於腫瘤位置、大小深度,和病人的身體狀況,以決定治療方案,其中以手術切除為最有效根治病況,醫生會將腫瘤連帶週邊數毫米至一厘米的皮膚組織一併切除,然後交給病理科醫生確定是否已徹底移除。一些細小和淺薄的腫瘤可以用削除、刮除和電灼手術,或冷凍治療等處理。如腫瘤狀況不適宜做手術,就可考慮外用化學藥物、光動力治療或放射治療等。對於一些較具入侵性的腫瘤,已復發或擴散的情況,則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合併放射治療和標靶藥物治療等。

最有效預防皮膚癌的方法,就是從小做足防曬措施。口服A酸藥物對部有高危因素的病人有預防作用。及早處理一些癌前病變亦可減少它們演變成真正皮膚癌的機會。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