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神健康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挑戰妄想症 從妄想中找破綻

在統計學上,妄想症大多數的發病時間是40多歲,但整個範圍可以由10多20歲至80歲都有機會。當然,20歲以下的小朋友較少患妄想症,這年齡層若出現精神科問題,大都是思覺失調

臨床上,處理妄想症最具挑戰性的地方,是如何在聆聽患者傾訴後,不去否定他,也不去認同他,但卻能夠取得他的信任。竅門包括給他充分時間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後嘗試了解他有這些妄想的背景,很多時我們會用心理學上的方法與他們傾談,例如說:「你覺得是這樣,但會否覺得如果那位明星或歌手在向你示愛,其他人也應該察覺呢?你寄信、寄卡、送禮物給他,他有沒有回覆過呢?」這樣說有機會令患者自動反思:「對啊,為甚麼我寄那麼多信,他一個字也沒有回覆過呢?」漸漸她可能會覺得醫生說的話有一定的道理,有機會逐步進展至她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問題。

當然,這過程並不容易,因為病人會找很多藉口為明星對她全無回應作出解說,面對這種情況,精神科醫生就需要找出破綻,因為在妄想的系統中,患者會把整件事包裝得接近完美無瑕,但若醫生能夠找到破綻,就有機會打破她的包裝,令她有機會進行反思。所以,除了見病人時需要比較「八卦」和「長氣」,希望引導他們說出為甚麼會有這些想法,也可能需要從其他渠道「收風」,例如和患者 的家人傾談,了解患者所講的有哪些是事實,以及日常在家中的表現、談吐等,收集關於患者情況的資料。

最後要留意,近年愈來愈多的認知障礙症,症狀也包含了妄想,例如有些長者長期覺得家中的菲傭會偷東西,但並非事實。必須分清楚,這些雖然是病人妄想出來的,病人所患的卻未必是妄想症,而是認知障礙症本身的妄想症狀。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情愛妄想症與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的本質,就是由妄想的思想衍生出相應的行為。舉例說,一位女士覺得某位男明星很愛她,但實質上她和該位男星是有距離的,那麼可以衍生出什麼行為呢?

其實,這情況就是妄想症的其中一種:情愛妄想症。曾經有位病人,很喜歡某個男星,而且她認為那位男星也很喜歡她,所唱的歌都是暗地裡向她示愛,甚至認為男星在台上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在向她示愛。她對此深信不疑,所以雖然在行為上不能直接和男星接觸,但她會不停送禮物、送卡給對方,甚至自己上街買東西時也覺得是為了對方而買,在家做飯也是為了對方而做。

基本上,因妄想而衍生的行為,十分纏繞著她自己的生活。這種情況如果身邊人有所察覺,最好能和她仔細詳談,若能勸服她去見醫生,就有機會帶來幫助。

臨床上,情愛妄想症患者以女性為多,但至今未有太多文獻探究箇中的原因。很多時,我們所見都是女士糾纏著名人、明星,對對方造成困擾,例如對方在餐廳用膳,她也坐下用膳,寸步不離,甚至曾有名人因此向法庭申請禁制令。

除了情愛妄想症,另一種常見的妄想症就是「被害妄想症」,甚至比情愛妄想症更常見。不過,至於患者本身是否屬於受害人,就需要看他如何達至自己被害的結論。例如在辦公室做錯事,被同事舉報,上司責罵,都是正常的,但若因此深信同事、上司這樣做是因為另有企圖,故意針對他,而他在辦公室無時無刻不沉醉在這種思想裡面,就可能屬於被害妄想了。當然實際上未必那麼容易分辨,因為在辦公室被其他同事或上司針對的事絕不罕見,這類想法是否屬於妄想,需要較多時間深入了解他為何有此結論,才能定案。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妄想症患者 生活如常人難察覺

「妄想症」相信大家都聽過,甚至知道有不同類型的妄想症。

精神科裡,妄想症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在定義上,甚麼叫妄想呢?舉例說,有些事情並沒有證據證明它真實存在或曾經發生,或某些事情不能用常理推斷出來,即和現實脫節,但病人卻深信不疑,無論你如何挑戰、質疑他,他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就算是妄想了。

人基本上都是這樣:心裡面這樣想,行為就會基於這個想法而做出來,所以當一位人士有妄想,覺得別人會對他不利,他在行為上就會保護自己,例如遠離對方,這行為是因為妄想應運而生的。

要注意的是,妄想症雖被歸納為思覺失調的一種,但妄想症和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等是有分別的。顧名思義,思覺失調是思考方式影響各種感官的感覺,而出現失調。至於妄想症,則相對只是思想的內容出問題,例如我覺得有人想害我,或我覺得某位名人很喜歡我等等。他們的思想,大部分時間只是圍繞著一件事。至於精神分裂,除了妄想還會有其他症狀。相對來說,妄想症患者思想的內容一般未至於太奇怪,但精神分裂患者思想上的內容就真的稱得上千奇百怪。

那麼,妄想症患者平日的行為會否很怪呢?事實是,很多妄想症患者平日和一般市民是沒有分別的,他們上班、交朋友,生活如常人。一個妄想症患者,若你沒有和他談及他所妄想的內容,未必能夠察覺他有妄想症。他可以繼續日常的生活,在工作、家庭方面都未必有太大異樣,但當你接觸到他所妄想的內容,就可能完全不同了,你會逐漸感覺到這個人有點怪,所講的事不能證實,不能以正常推斷,但他本人卻深信不疑。即使你反覆詢問,他也會認為事實就是這樣,只是你不明白而已。基於他這種思想,於是也會衍生出很多行為。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從難治型抑鬱症 發現中年危機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不時聽見「高危群組」一詞。的確,辨別出高危群組是醫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的題目,旨在及早找出高危人士,預防疾病或進行針對性治療。過去有不少研究都指出「年齡」是眾多疾病中可靠的預測因子,這從抑鬱症甚至整體精神健康的角度看也不例外。

小時候人們總希望快點長大,然而到中年卻有種急切想回到年輕時期的衝動 ,就是「中年危機」。「中年危機」的概念早在1965年由精神分析學家Elliot Jaques提出。中年壓力通常源自照顧年邁的父母、與日漸成長的子女溝通的隔膜,及維持家庭財政的責任等,尤其身體各種長期病患漸漸湧現,加重醫療、財政和精神負擔,女性亦開始經歷更年期。

遇上中年危機本身,並不等於有精神疾病,但若然沒有足夠心理和社會支援,負面情緒則可能日積月累,使中年人士成為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高危群組」。較早前我們於《刺針區域健康》(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發表一項研究,探討「難治型抑鬱症」的發生頻率、併發症和致死機制,發現抑鬱症患者也會出現類似抗生素耐藥的情況,即現有一線、二線抗抑鬱藥對症狀控制不佳,可藉誘發其他精神疾病增加死亡風險,亦消耗大量醫療資源,卻損失了社會生產力。

受中年危機概念啟發,最近我們提取了同一數據庫中1,479位難治型抑鬱症患者,分析他們的年齡分佈,發現47.4%難治型患者年齡集中於40至59歲,顯著高於該年齡層組同年在全港人口佔比的35.4%。另外,死於非自然的難治型患者平均年齡僅為38歲,正值支撐家庭、貢獻社會的盛年。這些簡單卻驚人的數字,意味著抑鬱症和其影響較常見於中年階段。

縱然「中年危機」不足以完全解說抑鬱症或難治型抑鬱症的出現,然而在這階段經歷精神疾病不但會增加非自然死亡的風險,錯失貢獻社會的黃金年華;如疾病慢性發展,也會伴隨著更高的身、心併發症的風險,帶來各種慢性而長期的醫療和心理負擔。

加上作為家庭或社會的生產力中堅分子,他們大多處於為工作拼搏的關鍵歲月,情緒病的出現也許會使他們在親友和同事面前羞於啟齒,旁人的眼光或許比起疾病本身還要令人難受。因此,中年人士或許屬於另類被忽視的隱形「高危群組」,值得社會和身邊人給予更多心理關懷。

2022年11月3日

中年危機
作者:(右)港大醫學院內科系、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李雪博士,(左)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研究生陳健宜女士。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改善自閉症 長久訓練可見效

對於改善自閉症,網上有五花八門的方法,好像心理治療、聽覺統合治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特製鏡片,甚至特別的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和人造色素等等,都有人談及,其實有沒有實際幫助呢?

可以說,改變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等等方法,暫時還看不到有證據顯示對自閉症有幫助。

那麼,如何可以幫助他們呢?其實最實際的是:訓練。例如,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會應用行為分析,以及結構化教學等方法,對於訓練自閉症患者的思想解讀,會有一定的幫助。其中近年講得較多的是「感統訓練」,尤其職業治療師會較多做這方面的訓練,亦對大部分自閉症患者有一定幫助。

我見過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自閉症患者,已經過多年訓練,從簡單的接觸中已經很難察覺他患有自閉症,可見長久的訓練是非常有用的。

至於藥物,暫時來說自閉症並沒有針對性的藥物,但在有些方面亦有幫助,例如若自閉症小朋友同時有過度活躍,或比較暴躁、經常發脾氣、自我傷害等,甚至情感溝通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借助藥物減輕,令他們在行為和學習方面有所改善。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