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精神病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發現疑似妄想症 身邊人緊記2件事

妄想症的成因大多是很複雜的,亦未必每個個案都能夠找出成因。在統計學上,家族中若曾有妄想症的患者,自己患妄想症的機會亦會較高,所以我們相信妄想症和內分泌異常有一定關係。

而妄想症亦有機會伴隨其他精神病,例如焦慮抑鬱症。為甚麼呢?試想像一下,一位人士每天上班,都覺得其他人在監視著他,甚至不停設計陷害他,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上班怎會開心呢?只會充滿緊張,提心吊膽,這種情況若不處理,久而久之,大多會有睡眠問題,漸漸焦慮、抑鬱等都有機會伴隨出現了。

妄想症並非無藥可治,然而最困難的是如何令患者願意求醫。首先,妄想症患者的「病識感」很弱,因為他們堅信於某些事情,既然堅信,當然就不覺得自己有病,所以十之八九沒有病識感,而且會覺得別人誤解他,不明白他,也不會願意去求醫。

另外,若察覺身邊人疑似有妄想症狀,請緊記2件事:

1.大部分人當察覺身邊人有類似症狀,都會去挑戰他、質疑他,但這是大忌。對於妄想症,其實愈去挑戰他,只會令雙方愈難溝通,最終他連妄想的想法也不會讓你知道。所以,身邊人若想幫助妄想症患者,必須有耐性,不要和他爭論對與不對,而應向他表達你明白他說甚麼,不用表示認同但也不必反對,只需要表示你清楚知道他說甚麼,便有機會逐步建立雙方的信心。

2.下一步,如何勸服他去見醫生。不妨對他說,你覺得同事每天都針對你,令你很不舒服,你會否考慮去見醫生,令自己舒服些?這樣說的話,會比較容易入手。反之,若太過一矢中的,說你這是妄想症,去看醫生吧!太過擊中他的痛點,他反而會更不願去求醫的。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賭博一旦成病癮 想戒都戒唔甩

其實病態賭博是一種確確實實的精神病,在美國的《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列出了10個不同的條件,例如時常會賭博或想著賭博的事、為賭博耗盡最後一分一毫、為了翻本窮追不捨、因金錢問題與家人或朋友爭執……等,若符合其中5個條件或以上,便可診斷為病態賭博。

例如,有一位病人未夠30歲,已賭了十幾年,最初贏過不少錢,但最後把贏的全輸回去不止,更將自己銀行的錢都輸光,之後要求家人借錢讓他翻本,再輸光之後再問家人和朋友借,最後眾叛親離,人人都怕了他,甚至和他斷絕關係。他來見醫生時一直痛哭,說明知道這樣賭錢不對,也知道問人借錢來賭是錯事,但仍無法不繼續這行為,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

當賭博發展成病態,已經係一個病,並非病人自己想不賭就可以不賭,而是需要其他人甚至藥物去幫助他。

在一般人眼中,可能覺得這個案「唔抵可憐」,但作為醫生就明白,當賭博發展成病態,已經係一個病,並非病人自己想不賭就可以不賭,而是需要其他人甚至藥物去幫助他。當然病人自己也有責任,因為沒有及早警覺抽身。所以很多時候我也會借用這個案,提醒一些已有早期病態賭博徵狀的病人。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壓力超大,這種情況其實也助長了病態賭博。事實上,壓力和病態賭博是關係密切的。社會上有一類人,他們的壓力很大,於是利用賭博來減壓。賭的時候,金額可能是他根本無法負擔的,在決定贏輸的一剎那,他當然非常緊張,全副精神都放在上面,於是就忘記了日常的壓力。

問題是,壓力例如工作問題、感情問題等仍然存在,不會因為賭一次錢就消失,因此以賭博來減壓這件事便需要不停地做,即使像剛才的個案,起先有贏過錢,但最終必然是泥足深陷,賭博成為習慣,上了癮,走上絕路。希望大家都可共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