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子女「有樣學樣」 你想不想?

孩子的感覺是十分敏銳。父母日常行為舉止,孩子看在眼裡不經不覺間就有樣學樣。所以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反映父母在家中的表現,不知不覺間已在身教中,同時亦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mini me,父母可以更加認識自己。

有一位虎媽,對女兒要求極高,認為女兒讀書應該要名列前茅,運動亦要是精英,為女兒報名參加不同比賽去肯定她的水平和成就。每次比賽前後,媽媽總愛與女兒作「賽前分析」及「賽後檢討」,例如說同學隊友「他的表現不好應該是練習不足!」「她今次落敗因為她用錯了方法!」久而久之媽媽的說話影響了女兒的性格。這位小女孩當遇到不如意事就會指責其他人,參加比賽成績不如理想就將問題歸咎於其他隊友甚至參賽者身上,這種心態令小女孩沒有朋友,即使媽媽落力在家長圈幫她拉攏小朋友聚會,這些「小朋友」亦沒有拿出真心和小女孩交往。父母當然希望兒女可以出類拔萃,但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越;在兒女面前眨低其他人以提升士氣,忽略其他小朋友的反應是不理想的。

孩子的感覺是十分敏銳。父母日常行為舉止,孩子看在眼裡不經不覺間就有樣學樣。相片自《媽媽的神奇小子》電影劇照

父母在孩子面前應該言行謹慎,雖不至於孩子的所有陋習都是由父母而起,但必定有著點點關係的,即使父母在家中常常不停批評對方或其他家庭成員甚至工人姐姐,孩子亦會潛移默化,在朋輩相處間,經常批評其他孩子,結果弄至他們很難建立良好友誼。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性格,作為成年人的父母懂得分辦說話時機,不能將所有自己的想法都告訴孩子,即使告訴了孩子也要讓孩子知道背後的原因或者道理,為孩子建立一套正確的友情價值觀。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