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糖尿病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健脾胃防糖尿病

根據中醫古籍的理論,男性在32歲左右生命是處於最強盛的狀態,到了40歲後開始步入衰退期。女性在28歲左右生命是處於最佳的狀態,到了35歲後開始步入衰退期。整體來說到了50歲後,身體便會出現某程度的持續衰退,老年病開始形成。要延緩老年病的出現,首先應改變自己的體質,使身體更「陰陽平衡」。

現代人由於飲食和生活習慣等有了很大分別,最強盛和開始衰退的年齡,或許和古代醫學典籍所載有所差別,但40歲後身體開始衰退,則是不爭的事實。

這對於現代人是十分矛盾的,因為人的壽命愈來愈長,工作年齡也愈來愈長,卻仍在40歲左右便開始衰退,即是說,可能有半生的時間都要在身體機能衰退的情況下度過。要減輕這種矛盾,唯一的方法,便是藉着適當的食療和後天補養,使自己更長壽和更健康。

先天的遺傳基因後天可以補救,我們要改變壞的飲食習慣,改變壞的生活習慣,此外用中醫中藥來改善我們的體質也很重要。中醫理論指出:脾是後天之本,「先天不足後天補」,指的就是補脾胃。

脾胃好的人自然可吸收好、消化好、運輸營養的功能好。脾胃在人體內就是一塊土地,肥沃的土地所生長出來的肺、腎、肝、心等臟腑都會較為健康。健康的臟腑運作功能好,就不容易退化,可以推遲或倖免老年病的形成。

此外,後天的補養更可改善先天的疾病。人類的遺傳基因,令很多人都患上了遺傳病。例如父母有高血壓,大部分子女都較容易患高血壓;父母有糖尿病,大部分子女都易患糖尿病。但遺傳不是絕對的,人類後天的補養和生活習慣、環境條件的影響也很重要。

若一個人屬於陽虛偏寒的先天體質,中醫長期替他以補陽祛寒治療,就可以改善他的陽虛寒底體質了。又例如,即使父母有糖尿病的遺傳基因,只要自己能及早開始有恆地補健脾胃,而且注意飲食習慣,也可以大大減低患上糖尿病的風險。

生活

Citybite 營養計算機 WhatsApp 助飲食習慣重上正軌

疫情持續,人人開始談論「長新冠」後遺症。但疫情下大家減少外出,多進食外賣,忽略了這種生活新習慣帶來的健康問題 —— 肥胖及糖尿病,對學童影響尤其深遠。亞洲糖尿病基金會近日推出「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及應用程式」,協助重新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肥胖引發慢性疾病 學童高危

疫情期間,學童停課接近450天,即使復課很多時候亦以網課形式進行。終日在家,缺乏日常的體育課,消耗能量的機會減少,加上多進食高油高脂的外賣及零食,體重日漸增加,以致超重及肥胖。有研究顯示,9-13歲學童的肥胖比率,由疫情前錄得的7%上升至24%。肥胖帶來高血壓,更會引發不少長遠疾病,例如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Check住卡路里 避免糖尿三高

雖然運動機會減少,但只要從飲食習慣著手,亦可以減輕體重,預防慢性疾病。亞洲糖尿病基金會的「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只需將每餐進食的食物,於WhatsApp內輸入關鍵字,便能獲得食物營養、能量(卡路里)及飲食建議,即時知道每餐攝取的能量有沒有超標,避免誤食高脂食物,從而控制體重。用家亦可在WhatsApp內透過回答簡單問題,得到個人飲食目標,同時估算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為健康築起防線。

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功能快捷方便,但如果想了解更多食物營養,制訂自己的營養日誌,Citybite亦有應用程式,內有超過3,600種食物的營養數據庫,包括食物卡路里及營養成分,以便在準備食物前計算出食物卡路里,放心享用精心炮製的美食。用家可在應用程式內建立健康城市,城市由不同器官組成,趣味十足,輕鬆鼓勵小朋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免引發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此外,應用程式備有室內運動的教學短片,不論學童在家網課或家長們work from home,也可輕鬆做運動,一起重拾健康體魄。

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和應用程式獲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科生活基金資助開發,並得到營養師認可,有營養師作後盾,便可無憂輕鬆實踐健康目標。從飲食習慣入手,以方便有效的方式管理飲食和生活習慣,為健康打好底子亦是防疫的一大良方。

有關計劃詳情可瀏覽 : https://bit.ly/3drNUzv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低血糖症  「15-15法則」有助紓緩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下降至低於正常空腹血糖值4mmoI/L,導致腦部及身體欠缺足夠糖份作「燃料」來維持正常活動,會出現發冷、發抖、冒汗、暈眩、饑餓、乏力、心跳加速、噁心、頭痛等,嚴重時甚至會有口臉麻痹、視力模糊或抽搐的症狀。臨床上低血糖症多見於糖尿病者,一旦症狀加劇須即時入院求醫,不然容易神志不清而致昏迷。

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一般健康人士進食後,食物中的澱粉質會變成血糖,胰臟亦同時分泌胰島素,以令這些血液中的糖份輸送到各器官的細胞,並讓肝臟將剩餘糖份儲起備用;當血糖給「送走」得七七八八時,胰島素亦隨之減少,這時肝臟就會將儲存的肝糖放出來。如是者不斷循環運作,長期維持血液中最合適的糖份比例,亦即餐與餐之間血糖水平維持窄幅升降,從而令身體無間斷地有足夠燃科供應。

不過,當患上糖尿病,胰島素就不能發揮控糖功能。一型糖尿病患者先天分泌過少或甚至沒有胰島素,二型糖尿病患者則由於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低(胰島素抗阻),導致分泌出來的胰島素總是不足作正常運作。兩種病況最終均造成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因此治療目標就是把高血糖降低,治療方案亦以改善胰島素分泌及對胰島素敏感度為主。

然而,糖尿病患者不當的生活習慣、用藥,以及本身的身體狀況,又會引致血液中的胰島素過多而造成低血糖症,箇中9項常見誘因包括:

1. 使用胰島素針劑時,注射方法和劑量出現錯誤;

2. 誤服過量口服藥;

3. 注射胰島素或服用糖尿藥後延緩用餐;

4. 進餐不定時;

5. 過度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

6. 嗜酒;

7. 運動或活動量,跟飲食和藥物不協調;

8: 同時患肝或腎病而影響藥效;

9. 誤服摻雜糖尿藥的保健補充劑。

當出現低血糖情況,可先嘗試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15-15法則」幫助紓緩症狀,步驟如下:

1. 進食或飲用15克的醣質食物,例如一小片水果、或一湯匙的蜜糖或沙糖,又或約半杯(230毫升為一杯)果汁或汽水(無糖或低糖汽水均不適合);

2. 進食後,等15分鐘,再量血糖;

3. 如果血糖值仍低過70mg/dL(即空腹血糖值3.9mmoI/L),須重複進食或飲用15克的醣質食物,等15分鐘,量血糖;

4. 如是者再重複上述步驟直至血糖值至少在70mg/dL(即空腹血糖值3.9mmoI/L)。

一旦試了三次「15-15法則」也不成功令血糖回升,或症狀愈見惡化,必須立即召喚緊急救援服務,送院作緊急救治。患者一般會接受升糖素注射,或靜脈輸注葡萄糖水,如有懷疑或需其他檢測以找到真正病因。

至於沒有糖尿病卻不時出現低血糖症狀,則建議及早求醫作詳細身體檢查,以作進一步診斷是否已患糖尿,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併發情況。另建議隨身帶備糖果以備不時之需。

低血糖症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陳銘賢
生活

「糖尿心」診斷新標準

雷先生一年半前做身體檢查,糖尿指數在6、7左右,他的家庭醫生說屬於「警戒線」,暫時不用吃藥;但其後指數一直沒下降,便開始處方口服糖尿藥;之後仍沒改善跡象,經朋友介紹轉看專科醫生,做了糖尿病併發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查,發現他有幾個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如吸煙、少運動等;幸好糖尿病併發症報告NT-proBNP指數正常,只需繼續用口服降糖藥即可控制病情,現時血糖水平已穩定下來。

另一位「糖友」黃太最近才確診糖尿病,她表示:「我一直有三高問題,已經服用血壓和膽固醇藥,早前開始氣喘,懷疑甲狀腺有問題便看專科醫生,最後卻發現是早期糖尿病。醫生安排我做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查,發現有較高的心臟衰竭風險。」她的糖尿病指數並非很高,但NT-proBNP指數超過1,000pg/ml,超出正常水平125pg/ml很多,有很高的心臟衰竭風險,所以需要立即進一步做其他更詳細的心臟檢查,也需即時採用更有心臟保護實證的藥物,如口服SGLT-2抑制劑和皮下注射GLP-1受體促效劑,以降低出現「糖尿心」(心血管併發症)的機會。

 (左起)二型糖尿病患者雷先生、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周振中醫生及二型糖尿病患者黃太太分享「糖尿心」相關資訊。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周振中醫生表示,糖尿病常見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小血管疾病(糖尿腎、糖尿眼、糖尿腳)和大血管病(糖尿心、缺血性中風)。為預防併發症,醫生會建議患者每年進行一次全面併發症評估檢查,包括血液、尿液、足部和眼部檢查,一旦發現問題便可及早治療,以減輕損害及致命風險。「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患各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至4倍,當中又以心臟衰竭最為普遍。有研究發現,30%二型糖尿病人最終會患上心臟衰竭。」周表示。

周醫生續稱,由於心臟衰竭初期沒有病徵,定期接受心血管疾病風險檢查是最好的預防方法。當中的血液檢查NT-proBNP,在過去5年被視為診斷和監測心臟衰竭的黃金指標。NT-proBNP是心室細胞製造和分泌的荷爾蒙,當心室出現擴張、肥厚或受壓等結構變化時,便會釋放到血液當中。有研究指出,沒有心臟病記錄、但NT-proBNP數值超標的人,應考慮處方保護心臟藥物降糖藥,以降低入院或死亡比率。

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人士,即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年齡35歲以下的香港人,有2%已患上糖尿病;年齡大於65歲的人當中,更有超過20%的人為「糖友」。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到了2030年,香港的「糖友」將激增至92萬人。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玫瑰痤瘡不能根治 要小心處理

玫瑰痤瘡,一個漂亮的名字,卻是一個惱人的皮膚病。病情起伏不定,令患者常感到「對甚什麼東西都敏感」,不論天氣、食物、皮膚用品等,都容易刺激病情急劇惡化。

初患者只有間歇性面部泛紅(潮紅),沒好好處理,病情會持續出現,近距離看會發現微絲血管擴張,炎症加劇時會出現如暗瘡的丘疹,甚至膿頭。不少病人會出現皮膚組織增厚,常見於鼻頭(酒糟鼻),亦可發生於額頭、面頰和下巴等位置,除了紅腫和凹凸不平,毛孔亦明顯擴大,有時眼睛亦受影響,引致發紅、灼熱刺痛、害怕見光,甚至影響視力。

玫瑰痤瘡難以處理,有以下原因:

  • 確實成因未明,曾有多種理論,包括遺傳、不尋常免疫系統反應、微生物感染(包括腸道微生態改變、皮膚表面的毛囊蠕形蟎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活躍性)、皮膚屏障缺陷等。
  • 難以改變的外來因素,如氣溫濕度的改變、猛烈的陽光等。
  • 佩戴口罩時,皮膚表面溫度升高,口罩內水氣和面油亦成為微生物的溫床;部分人對口罩質料過敏,都令情況惡化。
  • 容易和暗瘡、濕疹、脂溢性皮炎等混淆,部份人嘗試自己用藥物處理,延誤了正確的治療。

治療玫瑰痤瘡的藥物或會引起副作用,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要有效治療,病人的配合非常重要,在所難免在生活上需要長期的配合或犧牲,就如糖尿病人需要戒口一樣。

玫瑰痤瘡的皮膚傾向敏感,使用過多的皮膚用品有機會增加過敏性皮炎,所以應只保留較重要如保濕和防曬的產品;使用性質溫和的潔面產品,配合室溫或微溫的水就可以,過強的或磨砂的產品並不適宜,之後應塗上潤膚膏;日間戶外活動時必需塗上高SPF的防曬用品,並要戴帽或撐傘子;化妝以淡妝為主,可以的話盡早落妝。

玫瑰痤瘡雖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配合適當的生活習慣,大部分患者症狀都可得到舒緩和控制。

其他生活上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 注意口罩衛生,如長時間配戴,需要適時更換。
  • 避免飲酒和辛辣食物,以及熱氣騰騰的食物和飲品,待溫度稍降時才享用。
  • 運動習慣或需改變,如從日間改為清晨或晚上在戶外運動,或到有空調的場所進行,避免進行如高溫瑜伽等的運動。
  • 藥物需要時間發揮功效,別過早斷定治療失敗或頻繁地改變治療的方案。
  • 充份休息、減少壓力,對病情具正面的幫助。

玫瑰痤瘡雖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配合適當的生活習慣,大部分患者症狀都可得到舒緩和控制。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
生活

建議50歲接種疫苗防生蛇

俗稱「生蛇」的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 Shingles),可以引起如針拮火燒的劇痛,更可影響多個主要器官引起後遺症,例如較常見的視力受損及長期神經痛等。

香港惠澤長者基金呼籲公眾要關注生蛇帶來的威脅,因為本港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帶有引發生蛇的病毒,而且生蛇可以不斷復發。該基金主席、泌尿外科專科麥肇敬醫生指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著神經線連接到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50歲或以上及高危人士,如患有長期病患、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會面對較大的生蛇風險。」

香港惠澤長者基金呼籲公眾要關注生蛇帶來的威脅,因為本港幾乎每位成年人都帶有引發生蛇的病毒,而且生蛇可以不斷復發。該基金主席、泌尿外科專科麥肇敬醫生指出,潛伏體內的病毒,會在身體免疫功能減弱時發作,沿著神經線連接到皮膚表面,產生痕癢、痛楚及水泡。「50歲或以上及高危人士,如患有長期病患、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腎病等,會面對較大的生蛇風險。」

患者Didi經歷生蛇的折磨,眼皮冒出一顆顆皰疹。(患者提供圖片)

個案:生蛇上眼!

五十多歲任職地產的Didi,在今年初就經歷生蛇的折磨。她憶述,當時左眼眉出現痕癢和刺痛感覺,以為是大掃除引起皮膚過敏,但痛楚持續加劇,患處更冒出一顆顆皰疹,而當時她非常擔心生蛇會影響到視力,想到有機會失明便十分害怕。幸好她及時求醫和用藥,病情未有進一步惡化,直至現在左眼眉位置仍有長過皰疹的痕跡。Didi估計可能是之前做過手術後未完全復元,抵抗力變得較差,所以被生蛇有機可乘,她更指身邊五六成朋友都生過蛇,部分人比她更年輕,故此早知生蛇的後果可以十分嚴重,便一早計劃接種疫苗,只是未行動已經生蛇了。

超過九成本地成年人都帶有水痘病毒,一旦免疫功能下降便有機會生蛇。

很多人以為自己不會生蛇,但其實幾乎人人都有機會生蛇。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黃天祐醫生引述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超過九成本地成年人都帶有水痘病毒,一旦免疫功能下降便有機會生蛇,亦有研究指大概每3名帶病毒的人就有1人會生蛇。

「年紀愈大生蛇風險愈高,但年紀較輕亦有機會生蛇,所以要防患於未然。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很多國家亦建議合適群組接種疫苗預防生蛇。目前有兩種能針對生蛇的疫苗,分別是減活疫苗及重組疫苗。黃醫生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建議,凡50歲或以上人士,無論有否接種過減活疫苗或曾否生蛇,都應接種重組疫苗,預防生蛇及其併發症。即使之前接種過減活疫苗,也可以再接種重組疫苗。

(左起)謝德新醫生、麥肇敬醫生、黃天祐醫生、嘉賓盧覓雪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皮膚下垂救星 – 黃芪

歲月催人,年紀大了,皮膚和肌肉自自然然就會開始鬆弛和下垂。特別是臉部、下巴、頸部、手臂、下腹部。這種現象會令人困擾,特別是女士們更害怕這種現象出現。

肌肉皮膚的鬆弛下垂,在中醫來講是人體的正氣虛衰了,再無力承托肌肉和皮膚,所以肌肉和皮膚就因地心吸力往下垂了。不過,中藥黃芪可以補救下垂的肌肉和皮膚,雖然不能100%回復,但也能補救20%至30%。

黃芪是最安全的補氣中藥。黃芪不但可以增強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在美容方面可以你護皮膚、托毒生肌,令皮膚緊緻肌肉結實。特別對一些容易面腫眼腫的女士,更有改善的功效。

中藥黃芪可補救下垂的肌肉和皮膚,雖不能100%回復,但也能補救20%至30%。

黃芪改善人體衰老是有證明的。但中醫師在用藥時都很少單用一味,一般都會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配合多種中藥使用效果會更好。例如屬於脾虛肥胖型的,我就會用1-2兩黃芪,再加白朮、蒼朮、布渣葉、蛇床子、五味子等中藥。又例如、體虛氣虛型的,我就會用黃芪1兩,再加淮山、芡實、白芍、升麻、五味子等中藥。

總之,不同的體質就要配合不同的中藥。共通點是大量用黃芪,就算有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都可以用,很安全,不過始終要配合體質而用,大家在用藥前一定要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生活

新冠肺炎染疫前後湯水食譜 增強免疫力、康復調理及食療貼士

疫情嚴峻,今日衛生署衛生防疫中心宣佈,第5波累計已接近100萬人,大家都擔心自己會中招。但其實做足個人清潔,再加上中醫師提供一系列增強免疫力湯水,雙管齊下,讓自己身體更強壯。但若不幸染疫,又有甚麼湯水適合飲用,請來位元堂註冊中醫師施穎及葉永生提供市民適合飲用的湯水,材料簡單易做,一般大人小孩都適合飲用。

防中招增強免疫力湯水

至於想增強抗抵力的朋友,葉永生中醫師則推介一款藥膳湯水給大家飲用。葉醫師認為不少中藥材都有增強自身免疫力的效果,當中雲芝有健脾利濕、止咳平喘、清熱解毒及抗腫瘤功效。而靈芝則可補氣安神,止咳平喘。兩芝均可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降血糖護肝、抗腫瘤等等療效。而這款「雙芝湯」,可以健脾化濕,養陰清肺,益胃化痰,補氣安神。另外更可加入一些食材一同煲。無論大人小朋友都適合飲,唯體質偏寒的人不適合飲用。

雙芝湯(3人分量)

材料:雲芝0.6兩、靈芝0.4兩、無花果0.3兩、北沙參0.4兩、南沙參0.4兩、陳皮0.1兩,瘦肉適量。

做法:將藥材洗乾淨後,雲芝整碎,靈芝切薄片,瘦肉切片,然後用2公升水,將所有材料全部放入,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2至3小時,最後調味食用。

確診後中藥調理

葉醫師從中醫角度,提提確診人士於飲食上要注意,湯水一般是偏「補」為主,《內經》有云「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所以確診後和剛康復的朋友,在康復後頭兩天都不宜吃肉,而湯水內多數會加入肉,故不太適合飲湯。醫師則推薦確診人士飲用以下中藥,有助祛瘟解表,利咽解毒。此湯水適合長者、大人及小朋友都適合飲,甚至平日時傷風流感均可以飲用,但需要注意自己是寒性還是熱性體質。

1.祛瘟解表、利咽解毒湯水

(偏寒體質)成分:藿香、佩蘭、蘇葉蒼朮、玄參、桔梗各0.13兩

(偏熱體質)成分:生薏米0.3兩、金銀花、連翹、桑葉、藿香、玄參、桔梗各0.13兩

做法:將藥材洗乾淨後,用500-600毫升清水,再放入全部材料,大火煲滾後轉慢火煲30分鐘便可飲用。

如何簡單區分寒熱體質?

葉醫師亦提供一般簡單區分寒熱體質的方法,不過很多人都不會是只偏寒,或偏熱兩種體質,想具體詳細自己的體質判斷,請咨詢中醫師。

偏寒體質舌頭顏色淡或暗、舌苔白,平常容易腹瀉嘔吐,大便爛但不會很臭,怕冷,身冷(不光是手腳冷,因為手腳冷的人不代表一定是寒底,因為陽熱鬱結體內無法傳達四肢,也可以出現四肢冷。),比較喜飲喝熱水。
偏熱體質舌頭顏色紅、舌苔黃,平常容易生瘡、便秘或大便爛,大便好臭,怕熱,身熱,怕熱,比較喜飲凍水。
葉醫師小貼士:
坊間瘋傳一條偏方,就是以魚腥草、茅根 、青欖、桔餅煲水飲,醫師怎樣看?
魚腥草常用於治療肺部疾病,平日用來泡茶可以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配合其他藥材如白茅根,橄欖,可以清肺止咳化痰,對治療肺熱咳嗽,咽乾有一定功效。但以上藥材屬性偏寒,寒性體質不宜單獨使用。
一般而言加入適量蘋果或雪梨有助潤肺養胃,清火止咳,但因水果含果糖,糖尿病者應注意用量。

至於另一位施穎中醫師,則認為中醫康復治療,原則以扶助正氣、益氣養陰、清除餘熱及補益肺脾。而在病發期間,身體的水分難免耗失,抗病減低了身體大量的原動力,消化系統亦見調節紊亂,所以在後期肺脾氣虛者,見胃腸道不適症狀如胃脹、大便時爛時硬、腸鳴腹痛、治療就以益氣健脾為主;氣陰兩虛者,症見神疲乏力,語聲低微,呼吸氣短等症狀,以養陰益氣為主。調理身體先要扶助正氣,清熱毒祛濕,自古以來赤小豆,薏苡仁是祛濕良方。如能祛濕氣,體內濁氣減少,細菌病毒生存的環境改變了,身體自然會慢慢好。推仲以下湯水適合一家大小飲用。

2.清熱毒祛濕湯(4至5人分量)

成分:赤小豆1兩、生薏苡仁1兩、炒扁豆1兩、葛根1兩、芡實1兩、陳皮3 錢、蜜棗3粒

做法:洗淨藥材後浸泡 30 分鐘,放入鍋内,加入清水 1.5公升,大火煲滾改中火煮 45 分鐘。

施穎醫師更認為除了去濕邪,除了去濕邪,還要留意清除身體的餘熱,市面上有清感散以全天然草本成分配製而成,比較方便。如果自己煲的話,可選用板藍根及金銀花兩種藥材。皆因這些中藥都有清熱解毒,退燒抗病毒之效,亦有提高免疫力、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功效,可以稱為中藥的(抗生素)。

要注意,體質虛寒,四肢冰冷的人需加生姜,但不建議飲用。至於孕婦、小朋友,甚至癌症病人亦可依照自己體質飲用。

3.清熱解毒涼茶

成分:板藍根3錢、桔梗2錢、甘草3錢、金銀花2錢。

做法:將藥材洗淨後,以500ml清水先浸10分鐘,再用大火煲滾,之後改以中火煮15至20分鐘,焗10分鐘之後可飲用。

施醫師小貼士:
很多確診後的朋友,都會比較多痰,久久未能清除。施醫師表示,如果痰白有泡的話,就是寒痰,可用陳皮來焗水。如果是黃痰,是熱症,可以吃蛇膽川貝,或含蛇陳皮。如果是乾咳沒有痰、舌苔少,不停喝水的話,多為陰虛,可以用沙參玉竹煲水飲用。
另外剛康復的人士應避免吃會「破氣」的食物,例如蘿蔔、芹菜、瓜果等。宜多吃能補氣食材,如人參、准山、薯仔等。亦不宜喝凍飲及吃「生冷」食物,如刺身、雪糕等。因為此類食品對脾胃不好,耗傷氣血,阻礙回復正氣。

在家抗疫 – 舒鬱解結茶飲

很多朋友都會因為在家長期抗疫、隔離,以致出現不開心、恐慌、不安、孤獨、無助、壓抑、抑鬱、悲觀、憤怒、緊張等,會有想疏遠逃避他人或不被重視的心態,施穎中醫師提供兩款有助舒肝解鬱的茶,製法簡單方便。

醫師表示這兩款茶飲都比較溫和,寒底、熱底均可飲用,不過有糖尿的人士不宜加入蜜棗。至於小朋友的話,可以按適量分量飲用,但如果家長的話,可給小朋友吃珍珠末,皆因珍珠末有安神定驚的作用,可舒緩緊張不安的情緒。且珍珠末有除痰解毒的功效,可以一併將體內的熱毒排出。

解鬱花茶

材料及製法:用蠟梅花、玫瑰花、銀花、菊花和杞子各3錢,煲水滾15-20分鐘即可。

健脾潤肺水

材料及製法:可用金銀花0.3兩、石斛0.3兩、菊花0.3兩、枸杞子0.3兩、百合0.4兩、蓮子0.4兩、杏仁0.15兩、蜜棗2-3粒先浸20分鐘,大火煲滾改中火煮20分鐘,焗10分鐘。

受訪醫師:位元堂註冊中醫師

位元堂註冊中醫師葉永生
位元堂註冊中醫師施穎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疫情在家大飲大食?簡單消滯食療推介

在非疫情時,每逢過時、過節、長假期,大家不用上班,生活重點都離不開吃喝玩樂。現在疫情,更多朋友在家的時間多了,自然地享受更多不同地方的美食,一不小心吃得膩滯,當然便要消食、消滯消脂

養生角度,運動必然是首選,食物本來的功能就是提供能量、人體活力之源,所以有每天一萬步保健養生的說法,香港適合散步的公園少得可憐,所以各種健身中心應運而開,而近年香港人也喜歡行山接觸大自然就更好了。至於食療角度,前一餐食太多後就適量減餐,平衡一下過度攝入的能量,亦分享一些簡單的消食食譜,希望幫到大家保重,保持體重。

西芹有降血壓、保護血管作用,再配合果仁內的油脂,有助大便排出。

1. 西芹果仁乳酪
材料:西芹、果仁、無糖乳酪
做法:西芹洗淨瀝乾後切成小丁粒,果仁壓碎,加入無糖乳酪便可。
作用:有調理腸胃、消食、助排便作用
食療價值:西芹含黃酮類、降壞血酸等,有降血壓、保護血管作用,其纖維含量較高,配合果仁內的油脂,有助大便排出,而乳酪有良好的乳酸菌,幫助腸道消化。
貼士:果仁含有油脂,用量不宜多。亦可加入適量的鹽水浸吞拿魚、黑椒碎、鹽配墨西哥捲餅作為輕食,既飽肚又低脂、低卡路里。

洛神花有促進新陳代謝、消滯、護肝、調節血脂作用。

2. 柚子洛神花茶
材料:蜂蜜柚子醬、洛神花
做法:洛神花用熱水泡開後加入適量蜂蜜柚子醬。
作用:有消食、健脾開胃作用
食療價值:柚皮有消食快膈、化痰濕作用;洛神花有促進新陳代謝、消滯、護肝、調節血脂作用。
貼士:有糖尿病史應適量使用蜂蜜柚子醬,或改用乾柚子皮,減少糖份攝入過多。洛神花性質偏涼,女士們來經期間注意使用或待經期完後才用。

3. 菠蘿木瓜雞湯
材料:新鮮菠蘿、青皮木瓜、粟米、紅蘿蔔、無皮雞胸肉
做法:新鮮菠蘿去皮去釘切塊,青皮木瓜洗淨去瓤去籽切塊,粟米及紅蘿蔔切段,雞胸肉洗淨汆水瀝乾,全部材料放入湯煲煲90分鐘便可。
作用:有消食、消脂、養胃、健脾作用
食療價值:菠蘿、木瓜內含酵素,有幫助消化作用。
貼士:青皮木瓜亦可改用已熟的木瓜,味道帶甜,適合小朋友口味,一家老幼都適用。

撰文: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總務張麗敏食療養生師

娛樂

【疫情失控】患糖尿病、腦退化症  69歲靚聲王張偉文初步確診送院

第5波疫情失控,多間老人院出現爆發。有報道指住在太子一間護老院的「靚聲王」張偉文初步確診,被送往廣華醫院治療,其經理人兼監護人方俊稱今日接到院舍負責人電話,指院內有職員證實染疫,張偉文經快速測試後,被送入醫院。

方俊指張偉文未接種疫苗,日前開始喉嚨痛和疲倦,但礙於他有腦退化症,不善於表達,所以大家不知他中招。方俊曾到廣華了解,初時以為他在外面帳篷,幸好見他進入室內,但未入病房。69歲張偉文患有糖尿病、腦退化症,近年受腰椎病困擾,要用輪椅代步,因無親人照顧而入住護老院,生活費由方俊補貼。

張偉文
前年有網民影到張偉文坐輪椅出巡,當時他暴瘦,令人心酸!
去年張偉文狀態回勇,在TVB節目《善心滿載仁愛堂》直播獻唱。
張偉文
去年張偉文和經理人方俊接受《東張西望》訪問,精神不錯。
張偉文
期間張偉文因為孤獨而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