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草藥不一定要攀山涉水,美好的事物可能就在咫尺,或許只是一直沒有察覺。從學習中藥以來,踏草尋青的日子從未間斷,空餘時間到郊外尋找藥用植物,早已成為習慣。
「人在野」靠的是運氣、是緣份,累得要命可能也拍不出一張令自己滿意的相片,但行山絕對是一種有益身心、舒展筋骨的好活動。今次就談談我跟紫色馬勃的「相遇」了,它是《中國藥典》馬勃的其中一個來源植物,也有收載於《香港蕈菌》一書之中,閒時也會在家附近的花叢尋找草藥拍照,一天「花王」把屋苑對出的硬枝黃蟬大幅修剪,一個個紫色的球狀真菌露出地面,仔細一看就是紫色馬勃,萬分雀躍。
為了解紫色馬勃的生長過程,縱使夏日炎炎、汗流浹背,依然每天早上前往探訪,蹲在花叢內為馬勃留倩影,亦為蚊子提供了大量的營養。在發現它的第40天,滂沱大雨,雨水一直的下,落到馬勃上,大量孢子不斷從馬勃的子實體彈出,有着騰雲駕霧、如臨仙境般的感覺,壓軸戲碼就是痕癢無比⋯⋯過了幾天,這一帶長出了大量白色的紫皮馬勃,鍥而不捨地再次啟動「捐血模式」。
看着馬勃長大、變色、「爆開」,見證着它的生長過程,真的完全學懂了嗎?絕對不是。根據《藥典》記載馬勃的來源還有脫皮馬勃和大馬勃,現只是學了冰山一角。孜孜不倦地學習中藥知識,不只是嗜好,更早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放假時帶着女兒去看馬勃,告知她馬勃又名灰包,剛從泥土長出時為白色,女大就會十八變,而馬勃長大後會變成紫色,它沒有花和果實,依靠孢子來進行繁殖,是常用中藥之一,用以治療咽痛。數天後她興高采烈地拉着祖母一同去尋找馬勃,並炫耀自己對馬勃的認識;祖母也不甘示弱,告知她小時候受傷流血以它按住傷口止血,十分見效。這是她倆學術和生活經驗的交流,也是大自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蕭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