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年人

生活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惡化快 把握黃金期治療降致盲風險

失去視力沒有東西可以取代,老年黃斑病(濕性及乾性)變隨本地人口老化變得普遍,全港約有50萬名患者;當中「濕性黃斑病變」,可能在數天內令患者的視力急速下降,港大研究調查指出,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為港人致盲的第二大元兇。可是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黃斑水腫患者於公營醫院延誤確診和治療的情況十分嚴重。  

早前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聯同香港醫護聯盟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023年2月訪問共200名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黃斑水腫患者,排期見政府眼科醫生至首次進行治療中位數需等候8個月,7成患者不能達至「治療首三個月每月一針」的標準治療,有病人更因為排期太長又負擔不起藥費而放棄治療。眼科專科醫生龐朝輝指出:「老年黃斑病是可以醫治的,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可減低致盲風險。」眼科專科輪候時間過長,往往令患者白白錯過黃金治療期,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曾建平促政府必須盡快增撥資源,讓患者可以及早接受診治,同時盡快考慮引入新一代較長效的眼内注射藥物以減少打針次數,無疑能減輕對服務需求的壓力。

老年黃斑病變初期不易察覺

龐醫生表示老年黃斑病變的高發年齡為60至65歲,亦是導致60歲以上長者失明的主要元兇。「黃斑點為視網膜中心的部分,是感光神經細胞最密集的區域,主要負責控制視力的敏銳度。當黃斑點出現退化或病變,可導致視力模糊或視覺出現盲點。」他補充道年老、吸煙、肥胖、高血壓或高血脂、長時間接觸陽光或紫外線照射,以及家族遺傳等,均是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的致病風險因素,患上後,病人視力減退,如需要更強的強線才能閱讀或近距離工作,眼前影像顏色變淡,中央視力模糊、中間出現盲點等。一旦懷疑患有老年黃斑病變或糖尿黃斑水腫,醫生一般會利用眼底檢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或眼底螢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等檢查作診斷。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治療方案有很多,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治療為現時香港較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可阻礙血管增生過程,減少血管滲漏,改善病人視力。龐醫生強調:「愈早接受治療,愈能維持視力,黃金期就是指在視力未嚴重受損前接受治療,效果明顯更好;而且患者在治療開始時需進行頻密的起始治療(loading dose),為患者帶來最大程度的視力改善。」

病人分享:「幸好及時治療,不用盲!」

66歲林女士在2018年因突然猛流眼水,視力模糊而且望直線變得彎曲,「我本來想排政府,好彩女兒見病情嚴重叫我馬上見私家醫生,確診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確診後的下午私家醫生已即安排眼内注射藥物治療,並要連續三個月每月一針,病情受控。及後因一個療程高達數萬元,林女士轉到政府眼科作後續治療,「當時政府排期6個月,獲安排一個月後開始治療,完成後再定期覆診,病情變差時再打針,一直至今合共打了十多針。」她感恩自己病發時到私家醫生處接受療程,不然等6個月可能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她說:「通俗點說就是『等到有得醫都嘥藥費』。」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長者容易跌倒 與天氣變化有關?

大腦是人體中最神秘的器官,它不單是我們一切活動的主宰,更有著與其他身體器官很不一樣生態及變化,正因如此,現今的科學家不斷努力對人類大腦進行不同的研究,而其中於2018年,就有一項很有趣的研究發表了。

這是一項是有關「認知能力與季節的關係」的神經科學研究,科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夏末和初秋的思維和注意力,會比冬季及春季表現更好,這指出了長者在比較暖和的日子,大腦會有更佳的認知能力。研究亦發現,大腦的容量會在秋季到冬季之間,漸漸縮小10-26%,而由春季開始到夏季結束之間,它卻會慢慢變大。這說明了大腦很多部份的容量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亦間接證明了長者在夏季會有更好的認知能力的原因。

及後有另一項有關天氣和季節變化如何影響大腦容量的研究,於2020年間發表。這項研究於美國康涅狄格州進行,並整整持續了十五年之久。在Gregory Book 的帶領下,研究員在十五年內不同月份及季節,為3,279名健康人士進行了腦部掃描,以計算他們腦部皮層的大小。結果發現,負責協調及運動功能的小腦 (cerebellum),於夏季及秋季的時節,皮層會慢慢變大,而在冬季及春季時會漸漸變小。

一項有關天氣和季節變化如何影響大腦容量的研究,結果發現負責協調及運動功能的小腦,會在冬季及春季時漸漸變小,這正好解釋了很多長者在冬季會比較容易跌倒的原因。

科學家估計,這個現象可能與我們祖先在冬季比較不活躍有關。而這個因天氣而出現的小腦變化,正好解釋了很多長者在冬季會比較容易跌倒的原因。因此在冬季時,做好頭部的保暖,不單可以提升長者們的認知能力,更有可能減少他們跌倒的機會。

人的腦部的確是一個神秘的器具,科學家們對它的瞭解亦只是九牛一毛。希望往後的未來,我們能夠對它有更多的瞭解,從而提升人類的健康及生活質素。

萬家輝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
萬家輝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