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炎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肝癌、前列腺癌 – 及早檢測有法

肝癌和前列腺癌,都是香港十大癌症,2020年分列第四、五位。

以肝癌來說,一般香港市民最大的風險是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乙型肝炎帶菌者佔大約8%人口,建議如果市民已經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肝癌指數,即「甲類胚胎蛋白」,以及可以照一次肝臟超聲波,以上兩項檢查每年做一次,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望在早期發現,及早處理。

當然,預防乙型肝炎對於預防肝癌絕對有幫助。政府自1988年開始已經為所有出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以如今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人,應該大部分都對乙型肝炎有免疫力。當然有些市民會是移民到港,或疫苗有小部分會未能成功產生抗體,所以市民若覺得有需要都可以檢測有否乙型肝炎抗體,再考慮是否需要注射疫苗。

至於前列腺癌,當然是男性獨有的癌症,發病年齡一般在60歲或以上,所以建議男士在60歲開始定期抽血做PSA檢查,PSA即「前列腺特異抗原」,是一個可反映前列腺癌風險的指數。而男士亦要留意自己小便有沒有異常,尤其可能和前列腺癌相關的病徵,例如尿頻、小便不清,「滴滴仔」之類,若有這些症狀,建議盡早見醫生,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重要是確定有否前列腺癌,有的話盡早開始治療。

但要注意,若驗出PSA稍為偏高,例如6(一般正常PSA水平是4),只是稍高一點的話,未必代表有前列腺癌,可能只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問題。但即使醫生用手指觸診檢查,也不易分辨是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增生,所以建議如果PSA高過4的話,值得考慮再做進一步檢查,比如磁力共振檢查,甚至安排抽取前列腺組織化驗,最重要是確保沒有患上前列腺癌。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生活

及早檢測 全城無肝炎!

昨天(28日)為「世界肝炎日」,為響應2022年「世界肝炎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聯同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名為「全城無肝炎」活動計畫,並邀得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教授,於現場講解及宣傳有關預防乙肝的信息。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致的肝臟疾病,乙肝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性接觸、血液接觸、母嬰傳播,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而慢性乙肝亦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約15至40%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大家不容忽視。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市民大眾對乙型肝炎有不同的誤解,以致不少患者不敢求醫。另外,乙型肝炎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錯過接受治療的機會,以致在多年後病情惡化,直至出現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或肝癌才發現自己患有乙肝,故乙型肝炎常被稱為『隱形殺手』。要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仍是最佳辦法。」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認為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是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的最佳辦法。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十分簡單,整個過程只需約10分鐘,在手指頭採一滴血,把血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待數分鐘即可呈現結果,即可驗出是否帶有乙肝病毒,準確度高達約95%。如結果為陽性即代表帶菌,就必需去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香港肝康會主席黎宏裕在活動中,分享了2019年乙肝快速測試活動數據:「2019年,我們成功為162名市民提供驗血服務,10人驗出乙肝帶菌。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在參與活動前,並不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由於大多數感染了乙肝的人,可以完全沒有沒有徵狀,只有驗血才可得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因此,進行乙肝快測對找出隱形帶菌者尤為重要。」

現時已有提高對乙型肝炎免疫力的抗體疫苗,亦有其他較簡單的方法有助停止乙型肝炎的傳播,例如:在有機會接觸血液後用肥皂及清水徹底洗手;與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用安全套;避免與血液及體液有直接接觸;小心包好所有傷口;避免共用鋒利物件例如剃須刀、指甲鉗、牙刷、及耳環或體環;用塑料袋裝好棄掉的衞生護墊和棉條;在穿耳或穿體環、紋身及針灸時確保使用全新及已消毒的針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