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癌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肝癌、前列腺癌 – 及早檢測有法

肝癌和前列腺癌,都是香港十大癌症,2020年分列第四、五位。

以肝癌來說,一般香港市民最大的風險是本身是乙型肝炎帶菌者,而乙型肝炎帶菌者佔大約8%人口,建議如果市民已經知道自己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肝癌指數,即「甲類胚胎蛋白」,以及可以照一次肝臟超聲波,以上兩項檢查每年做一次,即使患了肝癌也可望在早期發現,及早處理。

當然,預防乙型肝炎對於預防肝癌絕對有幫助。政府自1988年開始已經為所有出生嬰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以如今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人,應該大部分都對乙型肝炎有免疫力。當然有些市民會是移民到港,或疫苗有小部分會未能成功產生抗體,所以市民若覺得有需要都可以檢測有否乙型肝炎抗體,再考慮是否需要注射疫苗。

至於前列腺癌,當然是男性獨有的癌症,發病年齡一般在60歲或以上,所以建議男士在60歲開始定期抽血做PSA檢查,PSA即「前列腺特異抗原」,是一個可反映前列腺癌風險的指數。而男士亦要留意自己小便有沒有異常,尤其可能和前列腺癌相關的病徵,例如尿頻、小便不清,「滴滴仔」之類,若有這些症狀,建議盡早見醫生,安排做進一步檢查,最重要是確定有否前列腺癌,有的話盡早開始治療。

但要注意,若驗出PSA稍為偏高,例如6(一般正常PSA水平是4),只是稍高一點的話,未必代表有前列腺癌,可能只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問題。但即使醫生用手指觸診檢查,也不易分辨是前列腺癌還是良性增生,所以建議如果PSA高過4的話,值得考慮再做進一步檢查,比如磁力共振檢查,甚至安排抽取前列腺組織化驗,最重要是確保沒有患上前列腺癌。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生活

肝癌多因慢性乙肝誘發 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53歲的曾慶章先生是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一向在公立醫院覆診,2018年及2020年亦在公立醫院照過電腦掃描,發現腫瘤愈來愈大,惟當時未有建議治療方法。2022年3月轉往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照磁力共振,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由於腫瘤分佈在不同位置,不適合做微創,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曾先生入住低收費病床(按政府批地條款要求,該院提供62張低收費病床供病人使用),手術後6日出院,至今未有復發,每6個月要照電腦掃描及覆診,密切監察進度。

擔任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的外科專科醫生馬家榮表示,慢性乙肝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第一大風險因素。而肝臟切除手術(liver resection /hepatectomy)至今仍是肝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及早發現用腫瘤並以手術移除,臨床上治癒率可近八成。

肝癌是本地第五大常見癌症,致命率亦排第三高,但大眾仍對之存有不少迷思和誤解,馬醫生逐一拆解如下:

迷思拆解一 : 唔飲酒就唔會患肝癌?

過量飲酒只是其中的高危因素。馬家榮醫生表示,在本地及東亞地區,原發性肝癌大多因慢性乙肝肝炎誘發。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在2022年的臨床數據分析,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50%的肝癌個案之中,超過九成患者體內曾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有些更是家庭支柱或工作單位的領袖,部份則正要展開第二人生,卻因患上肝癌而影響本身的生活崗位和籌謀。

迷思拆解二 : 冇症狀即係肝冇生癌?

馬醫生指,臨床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沒有症狀,因此患者可以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而不察覺,要體檢/覆檢時才發現腫瘤,並且往往要腫瘤大到撐扯著肝膜時,才可能感到腹痛。這是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線,所以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產生疼痛。

迷思拆解三 : 肝癌好難醫番好?

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的數據,有近七成的肝癌個案,由於及早發現腫瘤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再配合術後綜合療程包括:跨專科醫生團隊緊密監控患者情況及復發風險、針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控制、需要時安排介入性治療及免疫治療;另專責護士主理患者的日常護理、服藥、覆診等,能讓康復者加快重回正常生活軋跡。

近年,不少肝臟腫瘤亦可以採用微創手術切除。至於可用與否,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此外,若患者體質太過虛弱,或者腫瘤位置不宜進行切除,可以使用射頻或者微波消融術,將癌細胞以熱力摧毁。不少研究發現,若腫瘤體積直徑少於2-3厘米,消融術治療成效可媲美腫瘤切除。

迷思拆解四:肝癌有冇得預防?

肝癌高危人士實踐以下措施,可有效幫助預防肝癌 :
●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須每半年做檢查,包括:抽血驗肝功能、甲胎蛋白(肝癌指數),照肝臟超聲波;
● 乙肝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同時每半年覆診做以上檢查;
● 乙肝肝癌患者,術後須繼績乙肝藥物治療控病,可減少乙肝病毒引發的新腫瘤而造成肝癌復發;
● 避免酒精及不知名中藥的使用;
● 多做運動,減少進食太油膩的食物,以避免嚴重脂肪肝的形成。

肝癌
病人曾慶章(左)及馬家榮醫生(右)。


生活

及早檢測 全城無肝炎!

昨天(28日)為「世界肝炎日」,為響應2022年「世界肝炎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聯同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名為「全城無肝炎」活動計畫,並邀得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教授,於現場講解及宣傳有關預防乙肝的信息。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致的肝臟疾病,乙肝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性接觸、血液接觸、母嬰傳播,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而慢性乙肝亦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約15至40%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大家不容忽視。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市民大眾對乙型肝炎有不同的誤解,以致不少患者不敢求醫。另外,乙型肝炎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錯過接受治療的機會,以致在多年後病情惡化,直至出現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或肝癌才發現自己患有乙肝,故乙型肝炎常被稱為『隱形殺手』。要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仍是最佳辦法。」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認為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是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的最佳辦法。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十分簡單,整個過程只需約10分鐘,在手指頭採一滴血,把血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待數分鐘即可呈現結果,即可驗出是否帶有乙肝病毒,準確度高達約95%。如結果為陽性即代表帶菌,就必需去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香港肝康會主席黎宏裕在活動中,分享了2019年乙肝快速測試活動數據:「2019年,我們成功為162名市民提供驗血服務,10人驗出乙肝帶菌。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在參與活動前,並不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由於大多數感染了乙肝的人,可以完全沒有沒有徵狀,只有驗血才可得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因此,進行乙肝快測對找出隱形帶菌者尤為重要。」

現時已有提高對乙型肝炎免疫力的抗體疫苗,亦有其他較簡單的方法有助停止乙型肝炎的傳播,例如:在有機會接觸血液後用肥皂及清水徹底洗手;與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用安全套;避免與血液及體液有直接接觸;小心包好所有傷口;避免共用鋒利物件例如剃須刀、指甲鉗、牙刷、及耳環或體環;用塑料袋裝好棄掉的衞生護墊和棉條;在穿耳或穿體環、紋身及針灸時確保使用全新及已消毒的針具。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棄全民篩查!「微殲滅」丙型肝炎更奏效

丙型肝炎(下稱「丙肝」)是一種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透過接觸受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及母嬰傳播而受感染。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患者有機會出現肝硬化,甚至患上肝癌。丙肝沒有明顯病徵,再加上過往丙肝藥物治愈率不高,診斷及治療率均不理想。

然而丙肝個案並不罕見,估計現時約有0.3%的香港人口患有丙肝。丙肝相關的肝臟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肝外併發症,為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並且隨着發病率的上升而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丙肝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所以有需要推行篩查。

找出及治愈丙肝帶菌者都是預防丙肝傳播的策略之一。丙肝個案大多集中在某些高危群組,所以「全民篩查」意義不大,反而應聚焦高危群組進行篩查,例如以針筒注射毒品人士,估計此高危一族約有85%感染丙肝其他較高感染風險群組包括:曾輸入可能受污染的血液製品人士、曾以未被徹底消毒的刺針紋身或穿環的人士、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男男」性接觸者等。

有見及此,本港近年開始採用「微殲滅」(micro-elimination)策略,集中處理丙肝高危群組,將目標群組分解至更小、更易於管理,以制訂專門的護理計劃。其中一個例子是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他們大多害怕前往醫療機構求醫,懼怕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因而不容易主動或受勸說到醫院接受丙肝篩查,或按時到醫院覆診。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在社福機構「善導會」的支援下,以「社福醫療一線通」護理模式,成功為新界東區內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提供健康資訊教育、丙肝篩查、診斷、治療的一條龍服務。善導會社工以其專業幫忙關顧此高危群組,鼓勵及陪伴他們求診,成功邀請區內31名正接受美沙酮戒毒治療並且確診的丙肝人士,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丙肝治療,他們最終全部成功清除丙肝病毒。

特別關顧高危群組治療丙肝,能夠將傳播率降低,使許多人免於感染丙肝。據估計,如果消除注射吸毒者之間增加的丙肝傳播風險,則可在2018至2030年間預防全球約43%的丙肝感染新個案。現時,香港已採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作為丙型肝炎的一線治療藥物。8至12星期的療程,可以將9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斷尾」,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病致死的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黃麗虹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咖啡可以防癌?

咖啡在本港已成為大潮流,不再只是辦公一族的提神飲品,很多人家中都有咖啡壺、咖啡機,超市貨架上也滿是各式各樣的咖啡豆和咖啡粉。2017年更有一份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但大家飲咖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熱飲定凍飲?

咖啡熱飲還是凍飲本來問題不大,但過去有研究顯示,經常喝太熱的飲品,例如高於65℃,有機會令咽喉的表面細胞受損,反而會增加患上頭頸癌的風險。所以,用滾燙開水沖泡出來的咖啡,最好稍為放涼才「歎」了。

2. 飲幾多?

上面提到的2017年發表的研究,在非吸煙族群中,每日飲2至3杯咖啡,有助降低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頭頸癌等的風險。當然,也許我們都認識一些朋友,每日飲不止2至3杯咖啡,這就要小心了,因為研究並沒有指明飲多於2至3杯咖啡會有更好的防癌效果。

反而過量飲咖啡亦有機會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以及失眠,更會影響消化系統,所以飲咖啡的量最好適可而止。

2017年更有一個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

3.加奶?不加奶?

暫時並沒有具體資料反映飲咖啡時加奶與否,對防癌效果會有影響,但要注意一點,有部分食肆出售的咖啡,並不是加鮮奶或淡奶,而是加「植脂奶」,亦稱為「奶精」,屬於人工合成的化學製品,曾有研究顯示它和心腦血管阻塞有關。

最後必須強調,雖然研究顯示適量飲咖啡有助預防某些癌症,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整體生活習慣上防癌,包括飲食運動、作息等。例如在防癌飲食方面,市民應該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等,從而減低患癌的風險,而不是單靠飲咖啡!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生活

上腹痛是胃病 還是膽石絞痛?

上腹部偶爾疼痛,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可能即時覺得自己是「胃痛」。然而,真的只會是胃痛嗎?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上腹部」一般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位置。「當中的器官有很多,例如我們熟悉的胃部、十二指腸,另外部分大腸例如橫結腸以及小腸前端,都可在上腹部找到。左上腹有一個儲存後備血液的器官 —— 脾臟。至於肝臟和膽囊則位於右上腹。而胰臟是在胃部後面更深入的位置,另一個更深入的器官就是腹主動脈。」

都市人生活緊張,大家食無定時,加上不少人都有煙酒等壞習慣,令到上腹部疼痛很快已經令人聯想起胃病,甚至乎消化道潰瘍。一些長期病患者,如心臟病關節痛病友,需要長期使用阿士匹靈、抗凝血藥或消炎止痛藥,都會間接增加胃腸道潰瘍出血的風險。所以當有上腹痛,有時會直覺認為是胃部的問題。

但王醫生提醒,「其實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所以細心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在診斷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膽石的絞痛一般偏向右上腹,有時呈現刀割樣劇痛,疼痛可持續甚至超過十多分鐘。用餐後或吃完肥膩油炸食物,疼痛會更加劇烈。」

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

另外,由於神經線的交叉支配,膽石引發的上腹痛有機會向右肩背放射。如果不及時求診治療,有超過20%的膽石絞痛患者有機會出現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甚至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隨時危及性命。

而急性膽囊發炎竟然也有「好發季節」。「以我們的近鄰台灣為例,他們分析了十二年超過190,000名膽囊切除病人的數據,發現夏天出現急性膽囊發炎的比率遠超冬天。而2021一份日本大阪醫科藥科大學發表的文章,分析了其附屬醫院接近十年的數據,同樣顯示急性膽囊炎、膽管炎、闌尾炎都較常見於夏秋季節,原因可能是夏天更有利細菌生長。另外,飲水不足、脱水也可能促進膽石生成。」王醫生表示。

除了上述腸胃潰瘍以及膽石發作兩個常見的上腹痛成因外,醫生亦會留意患者是否出現無胃口、反覆嘔吐、黃疸、持續消瘦、摸到腹部腫塊等危險警號。這些信號都提示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例如胃癌肝癌胰臟癌等等。病人可考慮及早約見外科醫生,一站式安排適當檢查,明確病因,進行分期,並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野生藥食兩用「虎乳靈芝」有助治療肝癌胃病

上期專欄我們介紹了六種「頭文字虎」中藥,其實還有很多,它們的原植物也很漂亮,以下再介紹幾種。

虎尾蘭

1. 虎尾蘭

植物名稱:虎尾蘭及金邊虎尾蘭

藥用部位: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虎尾蘭原產非洲西部,葉片兩面均具白色和深綠色相間的橫帶狀斑紋,而金邊虎尾蘭邊緣為金黃色,兩者均是常見的園林植物。虎尾蘭適應力強,以分株和扦插繁殖,容易養護,夜間能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研究指出虎尾蘭具有明顯淨化甲醛的作用,因此常栽種於室內。

2. 虎刺楤木

植物名稱:虎刺楤木

藥用部位:根、根皮和枝葉

功效:散瘀袪風利濕解毒

虎刺楤木為多刺灌木,因此具有百鳥不落之威名。它的嫩莖葉、花、果實及嫰芽可供食用,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作為野生食材,做法各有特色。研究發現虎刺楤木內含楤木皂苷A,具有抗潰瘍、抗腫瘤、降血糖、抗凝血等作用。

假老虎簕

3. 假老虎簕

藥名:刺果蘇木葉

藥用部位:葉

功效:清熱解毒袪瘀止痛、驅蟲,通便。

研究指出假老虎簕內含的三萜類化合物有抗腫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等作用,並可用作食品的甜味劑、抗氧化劑等,藏醫認為具有治療腎臟疾病的功效。

虎乳靈芝

4. 虎乳靈芝

藥用部位:菌核

近年頗受追捧的虎乳靈芝雖有靈芝之名,但不屬於靈芝之一。主要分佈於馬來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及海南等地。以野生為主要來源,在馬來西亞原著民之間廣泛流傳,是當地一種珍貴的藥食兩用資源。文獻指出虎乳靈芝應用在肝癌、慢性肝炎及胃病等疾病之上。

虎乳菇

5. 虎乳菇

藥用部位:菌核

虎乳菇又名虎奶菇,產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珍貴藥食兩用菌,常與虎乳靈芝混淆或視作為同一物。主產於非洲,雲南亦有,文獻指出具有增強免疫力及止咳的功效。

6. 通城虎

植物名:福氏馬兜鈴(通城虎)

通城虎隸屬馬兜鈴科,內含馬兜鈴酸,世界衞生組織已將其定為「甲級致癌物」,因此2004年起本港停止進口及銷售通城虎在內的馬兜鈴屬的中藥材及其製劑。

最後,祝各位讀暂虎年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中藥師之旅-中藥師-隔週三, 專欄

藥用壁虎有助治療各類癌症

傳說由於獅子過於凶殘,因此,玉皇大帝以虎來代替作為十二生肖之一。姑勿論孰真孰假,說到與虎有關的中藥,真的有很多,就趁虎年將至一起來細數吧!

壁虎
壁虎

來源動物:無蹼壁虎、多疣壁虎、蹼趾壁虎

藥用部位:全體

毒性:小毒

功效:祛風定驚,解毒散結。

壁虎俗稱「檐蛇」或「四腳蛇」,眾所周知,壁虎具有獨特的再生能力,但以上來源均不是香港常見的壁虎品種,所以切勿捉家中的「鹽蛇(檐蛇)」胡亂當藥用。臨床有以壁虎加入複方中用以治療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子宮頸癌鼻咽癌、惡性淋巴瘤和腦腫癌等多種癌腫。

黑老虎
黑老虎

植物名稱:冷飯團

藥用部位:根及蔓莖

功效:行氣止痛,散瘀通絡。

黑老虎果形以鳳梨,成熟後芳香味甜,是一種新興的水果。苗語稱它為「布福娜」,有長壽美容的意思。它的根部咀嚼後會出現有如生番石榴的味道,為其鑒別特徵之一。黑老虎常纏繞於大樹,內含的揮發油現代藥理學指出具有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

虎杖
虎杖

植物名稱:虎杖

藥用部位:根莖和根

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本草綱目》:「杖其言莖,虎言其斑也」,說明虎杖直立的莖部具有斑紋,形似手杖。亦由於虎杖可治療蛇傷,故有蛇總管之名。在藥材飲片中可看見其放射狀紋理的木部,易與皮部分離,內含有虎杖黃色素,屬於一種天然染料,多用於棉的染色上,而黔東南州地區取其莖作為食材。

虎耳草
虎耳草

藥用部位:全草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解毒

由於虎耳草葉片近心形、腎形至扁圓形,形如虎耳而得名。又因葉面綠色,背面常為紅紫色,故又名天青地紅,觀賞價值甚高。虎耳草收載於苗族、土家族、瑤族及藏族醫學文獻當中,以外用為主,亦可外用,其製劑用於治療中耳炎、前列腺增生及緩解牙痛等。

虎舌紅
虎舌紅

植物名稱:虎舌紅

藥用部位:全株

功效:祛風利濕,清熱解毒,活血止血。

虎舌紅葉片頗似虎舌,葉面紫綠色,葉背淡紫色,長滿茸毛及疏生紅褐色凸起腺點,在陽光照射下,在不同角度下,折射出不同色彩,果實鮮紅亮麗,果期可達百日,既特別又耐看。

老虎鬚
老虎鬚

植物名稱: 箭根薯

藥用部位:根莖

毒性:有小毒

功效:清熱解毒,理氣止痛

箭根薯全株有毒,其小苞片特化成紫褐色的細長絲狀物,形似「老虎鬍鬚」,因而得名。憑藉自花授粉能力,不用鮮艷的花瓣來吸引昆蟲繁衍生息。由於生長在樹下陰濕處,即使是紫褐色的花瓣也不怕過度吸收熱量。

國家執業中藥師、國際中藥及食品發展聯會主席蕭漢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