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肝硬化

生活

及早檢測 全城無肝炎!

昨天(28日)為「世界肝炎日」,為響應2022年「世界肝炎日」,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聯同香港肝康會,合作舉辦名為「全城無肝炎」活動計畫,並邀得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教授,於現場講解及宣傳有關預防乙肝的信息。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致的肝臟疾病,乙肝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有性接觸、血液接觸、母嬰傳播,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而慢性乙肝亦可引起急性肝衰竭,約15至40%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癌,大家不容忽視。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市民大眾對乙型肝炎有不同的誤解,以致不少患者不敢求醫。另外,乙型肝炎徵狀並不明顯,患者容易錯過接受治療的機會,以致在多年後病情惡化,直至出現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或肝癌才發現自己患有乙肝,故乙型肝炎常被稱為『隱形殺手』。要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仍是最佳辦法。」

香港大學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認為及早檢測與適時接受治療,是避免患上嚴重肝疾病的最佳辦法。

現時,乙肝快速測試流程十分簡單,整個過程只需約10分鐘,在手指頭採一滴血,把血滴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測試劑,等待數分鐘即可呈現結果,即可驗出是否帶有乙肝病毒,準確度高達約95%。如結果為陽性即代表帶菌,就必需去做進一步測試確認。

香港肝康會主席黎宏裕在活動中,分享了2019年乙肝快速測試活動數據:「2019年,我們成功為162名市民提供驗血服務,10人驗出乙肝帶菌。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在參與活動前,並不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由於大多數感染了乙肝的人,可以完全沒有沒有徵狀,只有驗血才可得知自己是否乙肝帶菌者。因此,進行乙肝快測對找出隱形帶菌者尤為重要。」

現時已有提高對乙型肝炎免疫力的抗體疫苗,亦有其他較簡單的方法有助停止乙型肝炎的傳播,例如:在有機會接觸血液後用肥皂及清水徹底洗手;與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用安全套;避免與血液及體液有直接接觸;小心包好所有傷口;避免共用鋒利物件例如剃須刀、指甲鉗、牙刷、及耳環或體環;用塑料袋裝好棄掉的衞生護墊和棉條;在穿耳或穿體環、紋身及針灸時確保使用全新及已消毒的針具。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棄全民篩查!「微殲滅」丙型肝炎更奏效

丙型肝炎(下稱「丙肝」)是一種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透過接觸受污染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及母嬰傳播而受感染。若沒有得到適當治療,患者有機會出現肝硬化,甚至患上肝癌。丙肝沒有明顯病徵,再加上過往丙肝藥物治愈率不高,診斷及治療率均不理想。

然而丙肝個案並不罕見,估計現時約有0.3%的香港人口患有丙肝。丙肝相關的肝臟發病率和死亡率,以及肝外併發症,為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相當大的負擔,並且隨着發病率的上升而增加。然而,大部分的丙肝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狀況,所以有需要推行篩查。

找出及治愈丙肝帶菌者都是預防丙肝傳播的策略之一。丙肝個案大多集中在某些高危群組,所以「全民篩查」意義不大,反而應聚焦高危群組進行篩查,例如以針筒注射毒品人士,估計此高危一族約有85%感染丙肝其他較高感染風險群組包括:曾輸入可能受污染的血液製品人士、曾以未被徹底消毒的刺針紋身或穿環的人士、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男男」性接觸者等。

有見及此,本港近年開始採用「微殲滅」(micro-elimination)策略,集中處理丙肝高危群組,將目標群組分解至更小、更易於管理,以制訂專門的護理計劃。其中一個例子是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他們大多害怕前往醫療機構求醫,懼怕不被主流社會接納,因而不容易主動或受勸說到醫院接受丙肝篩查,或按時到醫院覆診。

因此,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在社福機構「善導會」的支援下,以「社福醫療一線通」護理模式,成功為新界東區內曾以針筒注射毒品的人士,提供健康資訊教育、丙肝篩查、診斷、治療的一條龍服務。善導會社工以其專業幫忙關顧此高危群組,鼓勵及陪伴他們求診,成功邀請區內31名正接受美沙酮戒毒治療並且確診的丙肝人士,於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丙肝治療,他們最終全部成功清除丙肝病毒。

特別關顧高危群組治療丙肝,能夠將傳播率降低,使許多人免於感染丙肝。據估計,如果消除注射吸毒者之間增加的丙肝傳播風險,則可在2018至2030年間預防全球約43%的丙肝感染新個案。現時,香港已採用「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s)作為丙型肝炎的一線治療藥物。8至12星期的療程,可以將9成以上的丙肝病毒感染「斷尾」,大大減低病人發展成肝硬化、肝癌及因肝病致死的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黃麗虹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