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肩膊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肩膊反覆甩骹 康復須靠治療加復健

肩膊的肩關節,可360度大幅轉動,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之一,惟當受猛烈撞擊,會造成肩關節脫骱,即俗稱「甩骹」,醫治後如不做好復健,可妨礙康復,並容易變成慣性脫骱,令到日常簡單如穿衣、舉手拿東西等動作,也會引發肩關節滑脫,並影響運動員日後重返比賽。

人體的肩關節,由肱骨 (上臂骨) 頂部呈圓球形的肱骨頭(肩球),「套入」在肩胛骨末端的關節盂(肩窩)而構成。肩窩的「窩位」比較淺,只能包蓋著1/3部份的肩球,於是周邊就有盂唇(肩唇)這個纖維軟骨組織包圍著,並形成吸入密封狀態去覆蓋及承托著肩球,從而發揮維持肩關節穩定性,阻止活動時脫骱的功能。另外,肩膊亦有韌帶和肌肉協助靈活郁動和穩定性。

肩關節脫骱,就是當肩球從肩窩中滑脫的情況,即俗稱「膊頭甩骹」。臨床上成因多是運動時遭強力撞擊、或受外力猛烈拉扯、摔倒墮地所致。而打籃球、欖球,進行拳擊、空手道等撞擊性運動的人士,均屬高危一族。

肩關節脫骱的患者,會因肩球向前內側方向移位,而呈現「方形膊頭」,並感到劇痛、腫脹,而且肩膀沒法郁動,同時會感到手臂麻痺、乏力。只要患過一次的肩關節脫骱,就容易復發,加劇肩球、肩窩和肩唇損傷及鬆弛,如不正視,及早求醫接受適切治療,隨著日子會造成慣性脫骱。臨床上,初次脫骱小於20歲者,復發機率達83%;初次脫骱小於30歲者,復發機率亦達63%;至於初次脫骱大過40歲者,復發機率也有16%。一旦有慣性肩關節脫骱,日常簡單動作例如伸手按電梯、穿褸換衫、甚至只是伸懶腰,也足以再次引發「膊頭甩骹」,造成生活諸多不便,對運動員而言,更不能在運動場上再有出色表現。

提醒大家絕不宜按患者要求而協助「托骹」復位。因為當出現肩關節脫骱時,已有可能是某些骨折或神經線受損的警兆,如果胡亂幫忙「托骹」復位,會加劇相關併發情況,又或患身本身沒有併發異樣,卻可能因錯誤復位方法而終釀成骨折或甚神經線受損。

肩關節脫骱時,肩球周邊的肩唇最易受損及撕裂,亦可引致以下較嚴重的病變。例如:當脫骱導致肩窩前下方的肩唇撕裂,就會造成「肩關節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當肩窩前下方骨裂,碎骨連著前方的肩唇,則造成「骨性班卡氏損傷」(Bony Bankart lesion),令肩唇損傷更嚴重。至於當肩球後上方因撞擊肩窩而凹陷,就造成了「希爾沙克病變」(Hill-Sach lesion)。因此,當肩關節脫骱時,須盡早求醫莫遲疑。初次肩關節脫骱的患者如經診斷後沒有嚴重病變,醫生會先為患者打止痛針或用麻醉藥,然後在手臂呈放鬆狀態下,用手牽扯的方法做復位。

要根治慣性甩骹,就須要做手術,將沿肩窩周邊已鬆弛或脫落了的肩唇和附近的韌帶,「黏貼」回原位,達到復位效果。手術會以微創方式進行,患者即日或留院一晚可出院。術後患者需要戴上手掛4至6星期,保護上臂,隨後跟足指示持續做復康運動,可全面復原。而「肩關節班卡氏病變」,或傷患範圍較小的「骨性班卡氏損傷」,一般可以關節鏡手術醫治,而有「希爾沙克病變」的患者,則或需要接受修復肩關節囊後方的手術。

肩關節脫骱患者接受了手術加復康的治療方案之後,至少6個星期後可如常駕駛私家車,3至6個月內可以做到簡單運動,但如要重新參與撞擊性運動,就要等至少半年以上。

肩膊反覆甩骹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骨科顧問醫生 霍偉明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肺癌6大隱形症狀

說起頭號殺手肺癌的症狀,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長期咳嗽,但其實,早期的肺癌大多數沒有症狀,又或偶然會有些症狀,卻較少人知道這些症狀和肺癌有關。如果可經由這些較少人知的症狀發現肺癌,有機會可早些開始治療,增強療效,包括以下6種症狀:

  • 杵狀指——一般發生於長期缺氧狀態,例如病人有長期慢性肺部疾病。而長期吸煙會引致肺部功能受損,也有機會引起杵狀指。不過,杵狀指也可由其他肺部疾病、心臟病、腸胃病、肝病、甲狀腺疾病等引起。亦有部分杵狀指屬家族遺傳,不代表身體有病。
  • 肩膊或上臂痺痛——肺癌可由肺部上方,擴散至肩膊或上臂的神經線,引起肩膊或上臂痺、痛、乏力等症狀。
  • 上半身腫脹和變色——導致這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回流心臟的大靜脈受到肺部腫瘤或縱隔淋巴核擠壓,令血液不可以回流心臟,令病人出現「手腫面腫」的情況,甚至頸部的靜脈也會脹起,胸口也會有微絲血管脹起的情況發生。受影響位置的皮膚有機會變成紫藍色。
  • 無端失聲——主要的原因是,晚期的肺癌或者轉移到縱隔的淋巴核,壓著聲帶的神經線,令到聲帶不能活動,從而引致失聲。
  • 異常口渴、尿頻——肺癌的癌細胞可能會分泌一些副甲狀腺的蛋白,令病人身體的鈣質新陳代謝受到影響,令血液內的血鈣含量上升,因而出現口渴、尿頻
  • 霍納綜合症——症狀包括眼瞼下垂、瞳孔變小、面部皮膚排汗功能減弱等。主要原因是肺部的腫瘤或頸部淋巴結壓著神經線,令該神經線的功能受損。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