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肩頸背痛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低頭族小心肩頸背痛加劇

肩頸背痛在香港非常普遍,哪些人最容易有這問題呢?其實有一個簡單的統稱 —— 低頭族。

近年不論年紀,都有很多人成為了低頭族。當然,若是小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花太多時間打機成為了低頭族,尤其有時看見一些BB坐在BB車上都在看平板電腦。而成年人來說,大部分人每日手機不離手,無論閒談或公事上使用通訊軟件都愈來愈普遍。此外,在辦公室內長時間使用電腦,也很容易變成低頭族。

在生理上,肩頸的角度不正確即容易發生肩頸背痛。所以,除了低頭族,有一些維修性的工作,經常需要抬頭專注進行維修,也會造成肩頸背痛,原理和低頭族是一樣的。

以上的不良姿勢若長期習以為常,不及早處理,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嚴重發炎,像機械人般頸部關節不能活動自如。偶然也有些病人,雖然看過脊醫,接受了治療,卻沒有理會脊醫的整體建議,結果除了炎症繼續存在之外,還可能演變成頸椎提早退化。病人可能經常感覺痠痛疲累,頸部開始無力,頭痛,頭部好像愈來愈重。嚴重時會影響血液輸送到腦部,而頸椎退化最終會導致骨刺、椎間盤突出等問題。

脊醫治療肩頸背痛,主要以手法治療配合關節矯正技術,以準確和輕快的手法將錯位的關節復位。這些手法治療是建基於解剖學,再配合適當的儀器例如射頻技術,除了讓關節復位,也替關節附近的肌肉消炎止痛,並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擺脫機械人狀態。

肩頸的角度不正確即容易發生肩頸背痛。

長遠來說,必須採取措施預防肩頸背痛復發。首先,最重要的是改善長期的不良姿勢,因為很多人的痛症都是因長期不良姿勢而逐漸形成的。例如看手機、看書時,應盡量和眼睛成水平,不要讓頭垂得太低。家中工作室或辦公室的座椅,必須調校適當的角度和高度,坐姿方面要坐直,腰部和大腿大致成90度,關節也應大致成90度。最後,坐著時雙腳要避免懸空,需要時可使用適當的腳墊。而使用滑鼠或平板電腦時,前臂必須有承托,不要「吊手」。而每坐著一小時,應起身放鬆一下肌肉,尤其頸部肌肉,也有助預防肩頸背痛。

註冊脊醫吳慕德

生活

逾八成護士壓力爆煲現偏頭痛

昨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41%)、偏頭痛(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四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噁心,以及頭痛期間畏光或畏聲等。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 —— 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

預兆期 —— 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

頭痛期 —— 頭痛會較明顯和嚴重。

恢復期 —— 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

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

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治療偏頭痛可用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但須注意,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引致惡性循環。」區醫生表示。

她指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的患者,可諮詢醫生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