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胰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低血糖症  「15-15法則」有助紓緩

低血糖症是指血糖下降至低於正常空腹血糖值4mmoI/L,導致腦部及身體欠缺足夠糖份作「燃料」來維持正常活動,會出現發冷、發抖、冒汗、暈眩、饑餓、乏力、心跳加速、噁心、頭痛等,嚴重時甚至會有口臉麻痹、視力模糊或抽搐的症狀。臨床上低血糖症多見於糖尿病者,一旦症狀加劇須即時入院求醫,不然容易神志不清而致昏迷。

胰島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關鍵。一般健康人士進食後,食物中的澱粉質會變成血糖,胰臟亦同時分泌胰島素,以令這些血液中的糖份輸送到各器官的細胞,並讓肝臟將剩餘糖份儲起備用;當血糖給「送走」得七七八八時,胰島素亦隨之減少,這時肝臟就會將儲存的肝糖放出來。如是者不斷循環運作,長期維持血液中最合適的糖份比例,亦即餐與餐之間血糖水平維持窄幅升降,從而令身體無間斷地有足夠燃科供應。

不過,當患上糖尿病,胰島素就不能發揮控糖功能。一型糖尿病患者先天分泌過少或甚至沒有胰島素,二型糖尿病患者則由於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低(胰島素抗阻),導致分泌出來的胰島素總是不足作正常運作。兩種病況最終均造成血糖長期高於標準,因此治療目標就是把高血糖降低,治療方案亦以改善胰島素分泌及對胰島素敏感度為主。

然而,糖尿病患者不當的生活習慣、用藥,以及本身的身體狀況,又會引致血液中的胰島素過多而造成低血糖症,箇中9項常見誘因包括:

1. 使用胰島素針劑時,注射方法和劑量出現錯誤;

2. 誤服過量口服藥;

3. 注射胰島素或服用糖尿藥後延緩用餐;

4. 進餐不定時;

5. 過度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

6. 嗜酒;

7. 運動或活動量,跟飲食和藥物不協調;

8: 同時患肝或腎病而影響藥效;

9. 誤服摻雜糖尿藥的保健補充劑。

當出現低血糖情況,可先嘗試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15-15法則」幫助紓緩症狀,步驟如下:

1. 進食或飲用15克的醣質食物,例如一小片水果、或一湯匙的蜜糖或沙糖,又或約半杯(230毫升為一杯)果汁或汽水(無糖或低糖汽水均不適合);

2. 進食後,等15分鐘,再量血糖;

3. 如果血糖值仍低過70mg/dL(即空腹血糖值3.9mmoI/L),須重複進食或飲用15克的醣質食物,等15分鐘,量血糖;

4. 如是者再重複上述步驟直至血糖值至少在70mg/dL(即空腹血糖值3.9mmoI/L)。

一旦試了三次「15-15法則」也不成功令血糖回升,或症狀愈見惡化,必須立即召喚緊急救援服務,送院作緊急救治。患者一般會接受升糖素注射,或靜脈輸注葡萄糖水,如有懷疑或需其他檢測以找到真正病因。

至於沒有糖尿病卻不時出現低血糖症狀,則建議及早求醫作詳細身體檢查,以作進一步診斷是否已患糖尿,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併發情況。另建議隨身帶備糖果以備不時之需。

低血糖症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急症科顧問醫生陳銘賢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胸椎錯位引發不同病痛

人體的胸椎有十二節。胸椎有支持肋骨及保護胸腔內臟器官的作用,若胸椎錯位會影響心臟氣管胰臟、小腸、大腸、腎等等的健康。以下就是這問題可併發的各種病痛和症狀:

  1. 頸部酸緊疼痛、胸痛、背痛、腰部痠緊等。
  2. 胸悶不適、不明原因的心律不正或心絞痛(多在夜間發作)。
  3. 部分人所患的支氣管哮喘、胃痛、糖尿病膽囊炎、膽石、神經性皮炎、慢性腸胃炎等,都和胸椎錯位有關。

胸椎錯位有時會不容易診斷,甚至西醫的醫學影像檢查也不一定能發現,常被當成肌肉發炎,因而服食消炎藥也對病情無大幫助。如能由中醫師透過觸診發現錯位,再做適當的復位治療,輔以外敷內服藥,效果會較理想。錯位的關節只要經過適當矯正就能趨向平衡,消除其他併發症,讓身體恢復健康。

胸椎有支持肋骨及保護胸腔內臟器官的作用,若胸椎錯位會影響心臟、肺、氣管、肝、膽、胰臟、胃、小腸、大腸、腎等等的健康。

成因方面,主要是由於壓力緊張以及錯誤的姿勢,造成長期肌肉緊繃,進而形成胸椎的關節錯位,所以必須常做伸展運動,矯正錯誤的姿勢。臨床上,不少患者一旦忙碌、疲勞壓力大時,症狀就會再度出現,所以必須長期留意這問題,不可稍覺舒服就掉以輕心。

胸椎是脊柱一部分,而脊柱是身體的棟樑,我們要好好保護它。中醫的手法復位治療是糾正胸椎錯位的最佳辦法,但是一定要找有經驗的註冊中醫。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生活

上腹痛是胃病 還是膽石絞痛?

上腹部偶爾疼痛,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而且可能即時覺得自己是「胃痛」。然而,真的只會是胃痛嗎?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表示,「上腹部」一般指橫膈膜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位置。「當中的器官有很多,例如我們熟悉的胃部、十二指腸,另外部分大腸例如橫結腸以及小腸前端,都可在上腹部找到。左上腹有一個儲存後備血液的器官 —— 脾臟。至於肝臟和膽囊則位於右上腹。而胰臟是在胃部後面更深入的位置,另一個更深入的器官就是腹主動脈。」

都市人生活緊張,大家食無定時,加上不少人都有煙酒等壞習慣,令到上腹部疼痛很快已經令人聯想起胃病,甚至乎消化道潰瘍。一些長期病患者,如心臟病關節痛病友,需要長期使用阿士匹靈、抗凝血藥或消炎止痛藥,都會間接增加胃腸道潰瘍出血的風險。所以當有上腹痛,有時會直覺認為是胃部的問題。

但王醫生提醒,「其實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所以細心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在診斷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膽石的絞痛一般偏向右上腹,有時呈現刀割樣劇痛,疼痛可持續甚至超過十多分鐘。用餐後或吃完肥膩油炸食物,疼痛會更加劇烈。」

上腹疼痛不應該和胃病隨便畫上等號。例如,膽石絞痛同樣可以出現胃脹、嘔氣、嘔心等常見症狀。

另外,由於神經線的交叉支配,膽石引發的上腹痛有機會向右肩背放射。如果不及時求診治療,有超過20%的膽石絞痛患者有機會出現急性膽囊炎、膽管炎甚至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隨時危及性命。

而急性膽囊發炎竟然也有「好發季節」。「以我們的近鄰台灣為例,他們分析了十二年超過190,000名膽囊切除病人的數據,發現夏天出現急性膽囊發炎的比率遠超冬天。而2021一份日本大阪醫科藥科大學發表的文章,分析了其附屬醫院接近十年的數據,同樣顯示急性膽囊炎、膽管炎、闌尾炎都較常見於夏秋季節,原因可能是夏天更有利細菌生長。另外,飲水不足、脱水也可能促進膽石生成。」王醫生表示。

除了上述腸胃潰瘍以及膽石發作兩個常見的上腹痛成因外,醫生亦會留意患者是否出現無胃口、反覆嘔吐、黃疸、持續消瘦、摸到腹部腫塊等危險警號。這些信號都提示患上惡性腫瘤的可能性,例如胃癌肝癌胰臟癌等等。病人可考慮及早約見外科醫生,一站式安排適當檢查,明確病因,進行分期,並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

外科專科醫生王喬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