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脾氣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父母生病 孩子會額外擔心?

屈指一算,新冠疫情已進入三年,停課、在家工作,對居住空間狹小的香港人是一個重大的挑戰,長期留家令每個家庭成員都像繃得很緊,又要應付功課和工作,勞勞碌碌頻頻撲撲的,難免會變得脾氣暴躁。疫情下的「困獸鬥」往往會在親子關係上面反映出來。

最近,向來大意的我意外地扭傷了腳,很痛之餘更要大熱天時裹著繃帶紗布,但卻為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得著 —— 原來很需要一個停下來的空間去思考作為父母如何換轉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也可以怎樣學習關心別人。

「一個家庭裏擔起照顧的角色一般都是爸爸媽媽,但當爸爸媽媽生病了或者受傷了該怎麼辦?」連不少父母也需要思考的課題,對子女來說又要如何應對呢?一般而言,小朋友看見爸爸媽媽受了傷一般都會比較擔心,但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4至8歲)來說,往往不懂得怎麼表達出來;常見情況是孩子可能會透過發脾氣或者各種情緒反應來舒發內心的不安。

這時候,父母要照顧自己身體之餘,也要多加留意孩子面對這件事的情緒轉變;始終孩子年紀小,對父母受傷當然不能充份了解,個往我聽過不少個案,小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例如對以往很愛的玩具興趣減低,會更常黏在父母身邊,甚至產生心理不安如發惡夢等反應,這時父母要多加開導,不妨用一些淺白的字眼解釋父母受傷情況,雖然他們未必明白,但可以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感到被安撫,能放鬆情緒。

不少孩子對於父母受傷會有莫名其妙的擔心,會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出來,父母要多加開導,用溫柔的語調讓孩子放鬆情緒。

對於年紀比較大的孩子(8歲至青春期)可能會表現得漠不關心,實情是孩子雖然擔心父母,只是不會明確地說出來。這情況父母應該多一點和他們溝通,讓他們了解父母受傷的情況,並且告訴他們可以如何幫忙父母,有助受傷的父母早日康復,這樣不單可令孩子安心一點,同時亦是他們學懂照顧別人的好機會。

今次扭傷腳真的很痛,但卻讓我成為一個給孩子好好學習照顧親人的好機會,亦令一家人更了解彼此的需要,也是一件好事。

臨床心理學博士鄭穎珩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