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腫瘤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胃腸道基質瘤 早發現可以手術清除

大家可能都知道消化系統有時會出現胃癌、腸癌,但其實還有一些較不被注意的腫瘤,例如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它是一種在腸壁內的其中一種腫瘤,可以發生在消化道任何一個位置,最常見是胃部,其次是小腸。

GIST和一般常見的消化道癌症不同的地方在於,一般消化道癌症通常在黏膜長出,而GIST則是在肌肉層長出。成因是肌肉層裡面的「卡氏細胞」(主要作用是控制消化道有正常的蠕動)出現基因突變,引致不正常的增生,觸發這種基質瘤出現。

GIST最常引起的症狀大多和出血有關,例如病人會排出黑色的大便,甚至可看見大便裡有鮮血,或在驗血時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貧血等。其他常見的症狀包括腸胃不適、腹脹、腹痛,甚至感到有腫塊。另外,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有機會阻塞腸道,令病人不停嘔吐以及無法排出大便。

診斷方面,病人一般需要接受內窺鏡例如胃鏡、腸鏡的檢查,也需要做一次電腦掃描,看看腫瘤整體大小等情況。治療方法則主要包括手術及藥物治療。若腫瘤可完全以手術完全切除,其實手術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視乎腫瘤的大小,以及有否牽涉附近的器官,可以微創手術或傳統手術進行。但當GIST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侵蝕了重要的組織,而不能以手術完全清除,病人就可能需要接受標靶藥的治療,常用的標靶藥有伊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等。亦有先用標靶藥先將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的情況。

至於治愈率及復發的比率,要看很多因素。首先要看腫瘤的位置,一般來說,胃裡的GIST在手術切除後復發風險比其他位置例如小腸、大腸等的GIST為低。此外,病理化驗也可以幫助醫生分辨腫瘤的大小,以及腫瘤細胞的活躍程度,進一步評估復發風險。一般來說,若腫瘤在發現的時候已經穿破,或腫瘤本身大於5厘米,或在顯微鏡下可看到腫瘤細胞較活躍等,都會定義為高危,復發風險相對較高,五年內的復發機會可能有20%。所以,及早檢查和治療對減低復發風險十分重要。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外科專科吳家健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早期乳癌 根治機會高

乳癌是本港女性「頭號癌症」,2020年比2019年的確診宗數又多了數百宗。

現時對於乳癌,一般建議45歲以上女士,可每年或每兩年做一次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當然除此之外,亦建議女性每個月自我檢查乳房,留意會否摸到有硬塊,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自我檢查比較簡單,可以自己每個月做一次,而超聲波或乳房造影檢查就一至兩年做一次,這樣對於能夠及早發現乳癌會有極大幫助。

乳癌早發現或遲發現,分別在哪裡呢?其實治療效果可以有很大分別。如果早發現的話,可能腫瘤仍在生長的初期,轉移或擴散的機會比較低,所以能夠根治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而且,不少早期發現的乳癌,可能只需要一個醫療程序,例如只需要做一次外科手術切除,就已經能根治。但若發現時期數比較後,譬如第三期,就需要不止一個醫療程序,比如做了外科手術之後,醫生都會建議做術後的化療,一般為期半年時間。

而萬一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治療程序便可能更加複雜,雖然未必需要做手術,但可能要長期使用藥物控制腫瘤,例如化療或長期的標靶藥物治療,期望令病情不再惡化。所以,早發現、早治療,效果會好得多。

此外,50歲以上的女性,我也會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萬一有子宮頸癌前病變的話都可以及早發現,有較高機會根治。

大腸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積極檢查 及早發現癌症1、2號殺手

癌症的出現很難預防,但若能在早期發現癌症,就有機會可以預防癌症變成晚期,增加根治的機會。

以本港「頭號殺手」肺癌為例,我會建議高危人士例如吸煙者,或家中曾經有人患過肺癌甚至其他癌症,這些人士可以考慮早些開始做基本檢查,譬如普通的X光照肺檢查,甚至近年開始應用的低劑量電腦掃描檢查,都可以檢測肺部是否有不尋常的陰影,從而希望萬一已有肺癌的話,可以及早發現和確定,提升治療效果。

不少人擔心,定期照肺會被輻射影響身體。其實X光照肺的輻射量非常低,無需擔心。如果是低劑量電腦掃描,只要檢查過肺部沒有問題的話,一般會建議三至五年後再照第二次。低劑量電腦掃描的輻射量本身都比較低,數年照一次對身體不會有太大影響。

至於「第二號殺手」腸癌,現時一般建議45或50歲以上市民,不論男女,都做一次大腸癌篩查,而選擇有兩個:政府建議和提供的「大便隱血檢查」,或可以直接找醫生做「腸鏡檢查」。如果隱血檢查、腸鏡檢查都沒發現異樣,一般建議可以2至3年後再做第二次。但如果大便隱血驗出有血,就需要進一步照腸鏡看清楚。

近年科技進步,腸鏡的影像十分清晰,如果大腸內有腫瘤或瘜肉,一般都可看見, 且可即時拍照,並切除瘜肉進行化驗。因為大部分腸癌都是由瘜肉演變而成,所以可以想像,只要定期做腸鏡檢查,發現瘜肉即時切除,其實等於有機會預防了腸癌。而若大腸內的瘜肉經化驗後證實只是良性瘜肉,之後可考慮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防患未然就更理想了。

生活

新免疫療法 減肺癌復發機會

肺癌是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首位,致命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肺癌的復發率是極高的。根據數據,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完成手術和化療,亦會出現復發,一般會於療程後1至2年內發生,如2期及3期患者復發風險分別為62%及75%,甚至1B期患者也高達45%復發風險,而且復發性腫瘤中大多數會轉移,使病情更難控制。

最近有一項研究顯示,早期肺癌病人在手術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可以有效減低肺癌復發的風險,免卻令肺癌病人面對復發時已經是晚期或要面對死亡的風險,亦能提升病人生活質素。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表示:「其他國家不少治療早期肺癌病人已經採用了新的免疫治療,情況理想,對早期肺癌治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早期肺癌治療方案的大突破

肺癌是一種複雜、常見而又最致命的癌症之一。鄭志堅醫生解釋道:「病人由於沒有定期檢查,到確診復發時往往已是第4期,根本無法根治。」他補充即使是肺癌初期,腫瘤切除手術只是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因為早期肺癌手術後復發的機會相當高,大部分早期肺癌患者即使在手術和化療後,1至2年內仍有復發風險。

免疫治療顧名思義以藥物就是重啟病人免疫功能抑制癌細胞。鄭醫生解釋:「雖然透過手術及化療可以移除腫瘤並消滅未被手術去除的癌細胞,所以手術及化療後接受免疫治療可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可助攻擊殘留的癌細胞。」與傳統手術及化療相比更有效減少57%復發風險,若患者屬PD-L1高度陽性,使用免疫治療的無疾病存活率提升超過一半 ,整體存活期亦有顯注改善趨勢。

所以如可在接受手術切除腫瘤和化療後採用免疫治療作輔助治療,能刺激身體免疫系統消除漏網的癌細胞,減低癌症復發風險,亦可以改善患者長期存活率並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免疫治療」可以說是為病人帶來了希望。

個案:病人復發後以標靶治療獲新生

58歲的Alice在5年前因一次流少量鼻血決定去檢查,即確診為2A期非小細胞肺癌,即使及時接受手術及化療,但醫生同病友早已告知極可能復發。Alice說:「雖然已有心理準備,2年後真的復發仍然令我情緒十分低落,之前經歷過化療真的不好受。」及後她接受醫生建議接受標靶藥控制病情,已服用2年標靶藥效果相當理想,生活如常自在。

Alice坦言:「我真的十分幸運,希望其病友都可以和我一樣有機會接受標靶及免疫治療,過正常生活。」

新免疫療法
病人Alice(左)、臨床腫瘤科專科鄭志堅醫生(右)。
生活

肝癌多因慢性乙肝誘發 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53歲的曾慶章先生是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一向在公立醫院覆診,2018年及2020年亦在公立醫院照過電腦掃描,發現腫瘤愈來愈大,惟當時未有建議治療方法。2022年3月轉往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照磁力共振,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由於腫瘤分佈在不同位置,不適合做微創,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曾先生入住低收費病床(按政府批地條款要求,該院提供62張低收費病床供病人使用),手術後6日出院,至今未有復發,每6個月要照電腦掃描及覆診,密切監察進度。

擔任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的外科專科醫生馬家榮表示,慢性乙肝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第一大風險因素。而肝臟切除手術(liver resection /hepatectomy)至今仍是肝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及早發現用腫瘤並以手術移除,臨床上治癒率可近八成。

肝癌是本地第五大常見癌症,致命率亦排第三高,但大眾仍對之存有不少迷思和誤解,馬醫生逐一拆解如下:

迷思拆解一 : 唔飲酒就唔會患肝癌?

過量飲酒只是其中的高危因素。馬家榮醫生表示,在本地及東亞地區,原發性肝癌大多因慢性乙肝肝炎誘發。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在2022年的臨床數據分析,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50%的肝癌個案之中,超過九成患者體內曾帶有乙型肝炎病毒,當中男患者佔73%,女患者佔27%,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有些更是家庭支柱或工作單位的領袖,部份則正要展開第二人生,卻因患上肝癌而影響本身的生活崗位和籌謀。

迷思拆解二 : 冇症狀即係肝冇生癌?

馬醫生指,臨床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沒有症狀,因此患者可以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而不察覺,要體檢/覆檢時才發現腫瘤,並且往往要腫瘤大到撐扯著肝膜時,才可能感到腹痛。這是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線,所以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產生疼痛。

迷思拆解三 : 肝癌好難醫番好?

根據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的數據,有近七成的肝癌個案,由於及早發現腫瘤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再配合術後綜合療程包括:跨專科醫生團隊緊密監控患者情況及復發風險、針對乙型肝炎病毒的控制、需要時安排介入性治療及免疫治療;另專責護士主理患者的日常護理、服藥、覆診等,能讓康復者加快重回正常生活軋跡。

近年,不少肝臟腫瘤亦可以採用微創手術切除。至於可用與否,取決於腫瘤的大小及位置。此外,若患者體質太過虛弱,或者腫瘤位置不宜進行切除,可以使用射頻或者微波消融術,將癌細胞以熱力摧毁。不少研究發現,若腫瘤體積直徑少於2-3厘米,消融術治療成效可媲美腫瘤切除。

迷思拆解四:肝癌有冇得預防?

肝癌高危人士實踐以下措施,可有效幫助預防肝癌 :
● 乙型肝炎帶病毒者,須每半年做檢查,包括:抽血驗肝功能、甲胎蛋白(肝癌指數),照肝臟超聲波;
● 乙肝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並同時每半年覆診做以上檢查;
● 乙肝肝癌患者,術後須繼績乙肝藥物治療控病,可減少乙肝病毒引發的新腫瘤而造成肝癌復發;
● 避免酒精及不知名中藥的使用;
● 多做運動,減少進食太油膩的食物,以避免嚴重脂肪肝的形成。

肝癌
病人曾慶章(左)及馬家榮醫生(右)。


生活

真實個案 40歲乳癌病人重生記

約40歲的Simy,家族有乳癌病史,自小知道自己會比較容易有乳癌,因此35歲前已每年做一次身體檢查,35歲之後更加密至每半年至9個月檢查一次,也有每月做自我檢查,結果在2021年12月突然摸到右邊乳房有硬塊,她便立即去找醫生檢查。

「見了第一位外科醫生,再檢查證實我乳房內的腫瘤直徑有3.8cm,並且是最惡的HER2陽性乳癌,活躍度很高。醫生建議進行全乳切除手術,並已替我約好手術室,但因3.8cm已屬於比較大,醫生說即使全乳切除仍未必能完全清除。」Simy說,當時她對自己的病還很無知,之後看了很多資料,也加入了一個乳癌病人組織,知道很多情況和她類似的病人,可以先做「術前治療」,然後再做手術,好處是先縮細了腫瘤,令醫生有較大信心進行切除;另一好處是當腫瘤縮得夠細,手術不用切得太盡,有機會保留乳房的皮瓣和乳頭。 「得知了這些資訊後,我找了一位腫瘤科醫生,其後再諮詢另外兩位腫瘤科醫生,三位醫生都作出了『術前治療』的建議。我終於肯定這條路是對的,於是通知外科醫生暫緩手術,先接受術前治療。」

2022年1月,即確診後個多月,Simy接受了第一針術前治療,組合是兩種標靶藥加一種化療藥。完成第二針後,她的腫瘤已縮小了超過一半,到完成第六針(前後共4個半月)再照超聲波,腫瘤已由3.8cm縮小至1.5cm,並順利接受了手術切除。

Simy術後仍接受雙標靶治療,但就無需化療。淋巴也一直沒有異常。標靶藥物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對我唯一的影響是皮膚敏感,臉上好像青春期般爆暗瘡,和化療相比,我覺得標靶藥近乎沒有副作用。」
當初她考慮到經濟負擔,曾嘗試轉到醫管局治療,「但手術前,醫管局醫生說政策上不會安排術前雙標靶;到了手術後,醫管局醫生又說由於化驗報告說我切出來的組織仍有0.2cm活躍,會根據這結果為我注射抗體藥物複合體(包含標靶藥及化療)作術後治療。但術前化療藥的副作用令我很辛苦,雖然有0.2cm活躍,但那是在已切走的組織中化驗出來的,我體內並沒發現活躍的腫瘤組織,沒有必要化療,所以我最終也沒有在醫管局接受治療。作為病人,我當然希望醫管局的指引可更靈活一些,根據病人情況作出調節。」

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寛耀表示,手術是早期乳癌(一般包括第1-3期)治療的關鍵元素,但若腫瘤較大(如2cm以上)或淋巴結受影響(有淋巴擴散),HER2 陽性或三陰性乳癌患者,現時會建議接受術前輔助治療(簡稱術前治療),以藥物治療先縮小腫瘤,再做手術。他說:「術前治療可能包括化療、標靶藥物或荷爾蒙治療,大部分患者的腫瘤都可以縮小,部分患者在完成術前治療後,腫瘤已完全消失,即使病理檢查亦找不到癌細胞,稱為『病理完全緩解』。以早期HER2陽性乳癌病人為例,現時標準的術前治療是雙標靶加化療,約六成可達至病理完全緩解。」此外,醫生可根據個別病人的腫瘤對術前治療的反應,制訂最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但一般來說,接受術前雙標靶加化療的患者,手術後就不需要再接受化療。

Simy在術後治療方面,也作出了一個選擇:不再吊藥(靜脈滴注),而是皮下注射。張寛耀醫生表示,療效和靜脈滴注沒有分別,但對病人較方便,「因靜脈滴注雙標靶藥要一先一後,每次合共需花1-2.5小時,所以部分病人會選擇皮下注射,可一次過注射兩種標靶藥,只需5-8分鐘,而入侵性也比靜脈滴注低。」

乳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張寛耀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預防癌症新概念 主動檢查早發現

都市人愈來愈關注自己的健康,尤其不想患上癌症,因此其中一個日常最多人提出的問題就是:癌症究竟有冇得預防呢?例如會否好像流感般,有防疫針可打?

有助預防癌症的防疫針,其實是有的,近年政府亦提倡,那就是預防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的疫苗。因為子宮頸癌很多時都和HPV病毒有關,而現時的疫苗可以預防感染這類病毒,所以變相有助預防子宮頸癌。

但即使HPV疫苗,也不是直接預防子宮頸癌。至於其他坊間常聽到的「防癌」方法,林林總總,尤其多人問:我注意飲食健康,常做運動,是否可預防癌症?

這問題可以分兩方面。首先,健康的生活模式當然是好事,如果長期注意飲食健康,做足夠運動,加上休息足夠等等,應該會比又煙又酒、又多吃肥膩食物的人士,少一點患癌的風險。但要注意,飲食健康、做運動,只是對減低患癌風險有幫助,並不是可確實預防癌症。

同樣地,近年香港人愈來愈愛的咖啡,數年前也曾經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適量飲咖啡可以將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的風險降低。但同一道理,絕不可以將飲咖啡等同預防上述癌症,因為以上幾種癌症都有很多不同因素,例如往往和基因有關,所以即使維持飲食健康及做運動,都不代表可改變先天基因帶來的風險。

現代「預防癌症」的概念,應該是「萬一有癌症也可以盡早發現」,避免癌症發展至晚期才發現。所以,即使生活和飲食習慣健康,都要多注意身體,定時做一些需要的檢查,及早發現癌症,增加根治的機會。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頭頸癌患者 近半於「黃金年齡」發病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

頭頸癌包含的各種癌症不但位置相近,也有其他共通之處,除了鼻咽癌和口水腺癌之外,大部分的頭頸癌都和吸煙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一個成因,就是和感染HPV病毒有關。

頭頸癌的病徵,主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鼻咽癌,病徵可包括流鼻血、鼻塞、頭痛、聽力模糊等,又例如咽喉癌,會導致病人吞嚥甚至呼吸也有困難,他們普遍亦會發現頸部有淋巴腫脹,諮詢醫生,接受檢查從而發現有腫瘤。

若懷疑有頭頸癌病徵,一般會安排做咽喉內窺鏡檢查,看看鼻咽、咽喉等位置有沒有腫瘤,其次就是從電腦掃描、磁力共振以及正電子掃描等等,判斷腫瘤影響的範圍,以及有否轉移的情況發生。

治療方面,大部分頭頸癌都是採取跨專科治療(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的方法處理,即可能要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再配合術後放射治療或化療以控制病情。

至於近年愈來愈受注目的免疫治療,也有研究應用於頭頸癌,暫時來說並不是頭頸癌的主要醫治方法,因為至今的研究數據,仍未證實免疫治療適合用在頭頸癌的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但隨著免疫治療可以合併化療一起使用,相信將來免疫治療在頭頸癌的治療上也會有一定作用。

近年關於頭頸癌的研究很多,例如美國有研究發現,保持口腔清潔,包括缺牙少於5顆、每年看一次牙醫、每天刷牙、沒有牙周病等,患頭頸癌的風險較低。但嚴格來說,預防頭頸癌最重要的,仍是戒煙及避免感染HPV。

癌症之中,有一類稱為頭頸癌(Head and Neck Cancers),一般包括鼻咽、鼻竇、口水腺、咽喉、聲帶等位置的癌症,而甲狀腺癌和腦癌則不包括在內。本港每年的頭頸癌個案,差不多一半初診時年齡介乎40至59歲的「黃金年齡」,因此絕不可忽視。今次,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就會為大家講解頭頸癌的成因、治療以及預防方法。

生活

關注化療副作用 混合止嘔藥助紓緩

化療所引起的噁心和嘔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簡稱CINV)是治療癌症過程中常見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適當控制的話,CINV可以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和日常活動,甚至影響他們接受化療的意願。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第三季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162名18-70歲以上的癌症患者,其中139人在過去3年內接受過化療,當中女性佔71%。至於癌症類別的分布方面,乳癌佔最多,達41%,其次是佔17%的大腸癌。

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受訪者化療後曾出現CINV,當中以50歲以下群組出現的比率較高,並常見於使用高度和中度致嘔性化療藥的患者。如果化療後出現CINV,超過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會向醫護人員求助。幾乎全數受訪者表示,CINV對飲食方面的影響最大,當中甚至有七成半受訪者認為其影響程度已達到高度至嚴重的水平。

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指出,CINV不但會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的生活質素,而且會降低病人對抗癌治療的依從性,以致最終影響療效。嚴重的噁心嘔吐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缺乏營養、焦慮、體力狀況水平降低、傷口裂開、食道黏膜撕裂等嚴重後果。

按照發生的時間來判斷,CINV可以分成兩類型。急性CINV一般發生在給藥後數分鐘至數小時之內,而延遲性CINV則多在進行化療24小時之後發生,可能持續數天。吳劍邦醫生表示:「醫療研究顯示,如果發生第一週期CINV,出現第二週期CINV的可能性就會增加6.5倍,而出現第三週期的機率更會增加14倍。所以,及早預防第一週期的CINV,可以有效降低隨後化療週期出現CINV的風險。」

化療副作用
左起:癌症患者Candy,內科腫瘤科專科吳劍邦醫生,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

目前,國際指引一致推薦「5-HT3受體拮抗劑+NK1受體拮抗劑+類固醇」的三聯方案,是中高度致嘔性化療藥物所致CINV的標準預防方案。混合止嘔藥物只需在每次化療週期的第一日服用1粒,相當簡單方便,一劑二合一,又可達到長效預防CINV。

另一方面,調查中只有兩成半受訪者認為化療後的CINV等副作用是可預防的,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是無法預防的,有四成半受訪者認為即使仍然感到噁心,藥物能有效預防嘔吐已經足夠。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表示:「調查顯示大部分受訪者對於預防CINV的認知存在誤解,我們希望加強公眾教育方面的工作,讓癌症患者知道預防CINV的重要性,而且現時有適當的治療藥物可以控制甚至預防CINV,並提供不同藥物配方讓癌症患者選擇,希望有助患者改善化療後的生活質素。」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拆解迷思 前列腺癌手術可保性功能

每年11月是「鬍子月」,當然要談談男性健康,特別是前列腺癌,這個本地第三大男性癌症。皆因有不少男士仍對此病存有以下迷思,現逐一拆解,以助大家釋除疑慮,有懷疑者及早求醫。

迷思一:有前列腺肥大,就好易患前列腺癌?

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化現象,導致前列腺日益脹大,引發下尿路的症狀,包括:尿急、尿頻、夜尿、小便不順、感灼痛及尿流溺。但前列腺肥大不是前列腺癌的高危因素,兩者病變不同,惟因部分症狀有交疊,單憑表徴頗難分辨,而且亦可同時患上兩種病。

迷思二:前列腺癌是年老才會患上?

臨床上60歲或以上男士患前列腺癌居多,但近年50多歲發病者也絕非罕見。風險因素除了年紀大,還有家族遺傳、非洲裔,及長期高脂飲食、吸煙等。當家族有兩位或以上男性在55歲前已患前列腺癌,代表家族中其餘的男性成員,患前列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

迷思三:患上前列腺癌一定感到疼痛?

前列腺癌在早期大多沒有甚麼症狀或感疼痛,要到後期擴散到附近組織或骨骼時,患者才會感周身骨痛,尤其容易出現腰、背,或甚手腕、手肘疼痛。有些患者在早期或會尿頻、尿急,小便赤痛,小便不順暢,另有部分晚期者或會出現前列腺疼痛、血尿。

迷思四:PSA指數高就一定患了前列腺癌?

經驗血而測出的PSA指數(前列腺特異抗原指數),是篩檢前列腺癌的初步主要方法之一。因此建議年過50歲的男士,應定期做前列腺癌篩檢,檢查PSA指數。

不過除了前列腺癌,其實前列腺發炎、尿道炎或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致排尿困難,也可令PSA指數上升。因此醫生會先向求診者問診、檢視PSA是否異常標升、做肛門指檢,有需要則進行磁力共振超聲波掃描及活組織檢驗,才可精準確診。

迷思五:患了前列腺癌一定「功能盡廢」?

前列腺癌本身不會令性能力受損,不過前列腺癌的治療,卻很多時對生育及性能力有影響。猶幸,現時只要前列腺癌確診時屬早期,而患者年紀不超過75歲,並且沒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經醫生確認情況適合,就可接受以機械臂輔助的微創切除前列腺手術。

由於過程中使用機械臂可把病灶及周遭組織放大10倍,令手術更精準,既不傷及前列腺末端,避免術後失禁,又可看清楚前列腺兩側那控制勃起的神經缐路徑,免於切錯。因此術後大多不用擔心有性功能障礙。

然而,由於切除前列腺後會影響精液的成分和輸送,因此是會影響生育。另一方面,當確診時屬晚期或不適合做手術而需接受荷爾蒙治療,也會影響生育能力。因此,建議跟主診醫生及伴侶商量,考慮是否需要在治療前冷凍精子。

王明晧醫生
王明晧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泌尿外科顧問醫生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