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臨床心理學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當孩子面對親人離世

家庭有成員離世,就像一副象棋缺了一隻棋子,全家人都痛苦非常,往往忽略了處理孩子的感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不會明白「死亡」這回事,索性避而不談,讓孩子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為是「忌諱」不能說,讓他們誤解很多事情不說出來就等沒事,對孩子將來處事和心理都帶來莫大影響。

要幫助小孩子走出家人離世的陰霾,首先要理解他們對情緒表達的方式,孩子不一定像大人般會哭哭啼啼,家長要為他們營造合適舒發情緒的環境,以健康正的方法面對死亡這件事。

5歲小琪(假名)面對媽媽突然離世的日子,數月來仍是玩樂大笑和哭鬧,在我眼中這是正常反應,遊玩對孩子來說亦是他們處理不安情緒的本能反應,同時小琪亦變得容易動怒和緊張,她突然像回到幼兒期,明明是已potty-trained突然要用回尿片,又嚷著要用奶樽飲奶,爸爸感到擔心不已。

我建議爸爸可以和小琪分享自己都不開心,讓她明白媽媽離世不開心是可以的,亦是父女一起疏導情緒的好方法。此外,盡量減少孩子生活的轉變,如常上學、做完功課可以吃茶點,周末去公園玩等,這些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明白爸爸要上班,平日要父兼母職很難,我建議他找家人或朋友來幫忙照顧小琪,生活如常可以減低孩子面對媽媽離世帶來轉變的壓力。

要疏導孩子的情緒,就要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坊間有很多育兒書都有教大家如何跟孩子解釋死亡都值得參考,家長亦可以多和孩子說說故事,和孩子一起回想和離世家人的生活點滴,誘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都是健康紓發情緒的方法。

提醒大家如留意到小孩子面對摯親離世久久未能平復到情緒(有時當事人亦未必察覺,家人和密友局外人更容易注意到),建議要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拖得太久對孩子的心理會帶來長遠影響的。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電子奶咀 是父母還是孩子的選擇?

手機和平板電腦被暱稱為「電子奶咀」不是浪得虛名,的確可以讓子女們能夠安靜乖乖坐在身旁,不管是只有1歲的BB還是小學生,甚至青少年都能「馴服」,可說是父母恩物。可是,孩子對電子產品漸漸產生依賴,對於幼童頻繁接觸螢幕強光、誇張顏色和音效,有機會對孩童的認知、情緒帶來負面影響,兒童至中童常常玩手機平板亦有機會降低其專注力及視力,更會令他們對書本和運動甚至社交都減低興趣,長遠對身心成長亦受到影響。

最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媽咪級朋友閒談,原來大家都有關於「電子毒品」的不同經歷,陳太說:「最怕阿仔放長假去嫲嫲屋企,好似打機24小時放題咁,仲要叫埋鄰居的孫仔一齊來玩,返到屋企就要吵吵鬧鬧先可以平復情緒!」李太:「老公同生意伙伴很多時都有家庭聚會,我細仔好鍾意扭偈又愛哭,成日搞到場面好尷尬,局住要拎部手機出嚟喇!」

我的分享很簡單:「孩子其實不像他自己和我們想像中般需要電子產品當玩具來消磨時間,某程度上是家長們認為孩子的選擇太單一而已。」

很多家長怕帶孩子坐飛機等長途交通工具,空間有限沒可能讓孩子跑跑跳跳,可是要孩子乖乖坐數小時以至大半天的機途又殊不簡單。我見過大部分家長讓孩子玩手機,去到外國亦怕孩子在街上手機和平板電腦沒有網絡不好玩,早早準備好網絡卡或wifi蛋。

我帶孩子出國旅行卻很簡單,他向來有自己的手機,在有網絡連接的地方,他和別的孩子一樣拿出來玩,但當他發現沒有網絡,或者有些地方不方便開手機的話,或者我不許他拿出來玩的時候,他卻會為自己想出打發時間的方法,在飛機上他有時會畫畫看書;在外國街頭沒有網絡,他很明白我不會額外給他網絡卡,他會樂於做小遊客,甚至看旅遊單張給大家建議行程。在說好不能玩手機的場合,我會早早跟他說清楚,讓他們明白乖乖坐好是禮貌,高小程度的孩子都應該可以做得到的,如孩子還小,可以讓他們帶一本自己喜愛的書來看,也是好方法。

說到這裡,大家想一想,這「電子毒品」是孩子需要,還是父母為了想快些讓孩子安靜下來的選擇?

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好學生不如好老師 幫助孩子愉快學習

多元教育的年代,家長都希望子女可以學習不同的新事物,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既是有益身心的課餘活動,亦可以讓他們可以從中培養興趣、建立自信亦能擴闊社交圈子。不過,如果遇上不適合的,又或是未能照顧到所有學生感受的導師和教練,孩子未能愉快享受上堂的過程,家長見到子女受委屈亦會感到十分心痛。

8歲的軒仔從小就喜歡運動,有次和爸爸一起睇電視排球賽,就嚷著要學排球,媽媽上網找到了一個口碑不錯的排球訓練中心,於是就報名讓軒仔參加。最初軒仔每次下課都會滔滔不絕和父母分享,他亦很開心結識了新朋友。媽媽只要抽到時間都會親身去觀課,初時覺得真的不錯,隨著由排球初班升至中班,媽媽漸漸發現軒仔在排球班內是被導師忽略的其中一個。

軒仔好努力練習,他很想試試做升球手位置,但導師卻一直沒有安排他當升球手。軒仔媽媽說:「軒仔表面看來不太在乎,因他和其他隊友相處很開心,年紀小小的他認為每星期可以上排球課就夠,但我見到他常被投閒置散當然不是味兒。」

為了這件事,軒仔媽媽曾向排球中心反映,但卻反被中心主管說她沒有尊重教練,而她和媽媽Group朋友閒談,大部分人意見都說「那位教練很出名的,孩子回來又沒有哭哭啼啼,還是算了吧!」 愉快學習對於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尤其興趣班,為孩子挑選合適的中心和導師,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明白學生和導師的關係是相向的。即使是名師也不代表合適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長可以的話應多抽時間觀課,既是行動上支持孩子,亦可以看看子女是否適合該中心的教學方法,即使是出名的中心,每位導師的做法亦有不同,每個學生所追求和能力都不一樣,像軒仔的個案,作為家長是有責任為子女發聲,讓孩子可以得到更理想學習空間發展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