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身教-鄭穎珩心理學家-隔週二, 專欄

你的期望不是他的志願 勿視孩子為Mini Me

「我的志願」這個作文題目相信作為家長的你、你、你都應該寫過,當年的志願又是否和父母對你的期望相同?大部分為人父母的,或多或少都對子女有所期望,甚至會將自己的年青時未能完成的願望清單,或是希望自己今天的成就,孩子要好好傳承。

不少家長很容易視孩子為Mini Me,不自覺將自己的心意和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亦有為才十歲八歲孩子訂下父母眼中長遠的「生涯規劃」,漠視孩子的興趣和能力,當慢慢發覺現實跟理想的落差時,就將問題歸究在孩子身上,嚴重影響親子關係,一個不和諧和充滿壓力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人生有莫大影響。

事實是好多時小朋友亦會因父母的過分期望感到很大壓力,為了達到父母的要求,傳統中國人思想下成長的孩子認為要無限期不停地追到父母期望才算是孝順,但偏偏愈努力愈事與願違。

爸爸從小就是羽毛球高手,校隊的風頭人物,今天雖然畢業多年,但跟朋友家人說起自己的「球壇」威水史依然沾沾自喜,兒子Alex(化名)出世後,就認為應該和自己一樣,在羽毛球這項運動上有輝煌成績。或者可以說已九歲的Alex似媽媽,較文靜愛看書看彈琴,對體育活動興趣不大,各項運動都只是中規中矩,爸爸常被中同波友問:「幾時來場親子羽毛球友誼賽?」爸爸每次都推掉朋友說孩子課忙,回家便拿兒子來出氣,只是不太愛運動,就被父親說成「男子漢怎麼女人型,鍾意睇書!」硬要兒子上羽毛球精英班,愈追不上進度愈要練習更多,最後Alex一見爸爸放工回家就躲進房不發一言,晚上更發惡夢大哭,要媽媽陪係睡才靜下來。 

其實為人父母的,應該要好好地了解孩子的長處及短處;同時,子女不是父母的複製人,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的能力,不能強求和勉強,相反,幫孩子發展其優勢,多鼓勵多表揚,他們可以在不同的領域綻放的光芒,往往超乎父母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