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靜觀得多會變自私?

過去十數年間,靜觀成為了很多人的學習及練習的課題,不同的靜觀課程、體驗工作坊、甚至親子活動應運而生,一時間靜觀仿佛變成了人生必修課。筆者當然都曾經開設過一些靜觀及與它相關的心理治療課程,近一兩年更被不同的機構邀請舉辦這些課程。但靜觀是否就是萬靈之藥方,對任何人都有絕對的正面影響呢?

今年四月,於《每日科學》期刊就刊登了一篇名為「靜觀可能使你變得自私」的文章,提及了一個由水牛城大學進行的一個研究,當中探討了靜觀與社會行為的關係,結果有一點出人意表,十分值得參考。

《每日科學》期刊就刊登了一篇名為「靜觀可能使你變得自私」的文章,結果發現,靜觀練習使那些比較傾向獨立的人,減少關心別人及社會,似乎變得自私。

研究的主題是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它泛指一切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助人、分享、謙讓、合作、自我犧牲等等。而研究員希望瞭解,靜觀練習會否提升練習者的親社會行為。他們對366位成人進行了兩個實驗,測試靜觀練習對不同的人會產生甚麼影響。結果發現,對於那些傾向認為自己與別人是相互依賴的人來說,靜觀的確增加了他們的親社會行為。然而,對於那些傾向於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人來說,靜觀練習實際上減少了親社會行為。換句話說,靜觀練習使那些比較傾向獨立的人,減少關心別人及社會,更加專注於自己的世界,他們似乎變得自私

當然這個結果絕非否定了靜觀練習的好處,而是指出了靜觀的影響會因不同人的性格、成長背景、及其他因素而有所差異。就例如亞洲人有比較集體主義的傾向,相較西方人他們會相信人應該是相互依賴的,因此對亞洲人來說,靜觀會對我們的親社會行為有比較正面的影響。而對於西方個體主義比較強的人士,靜觀則可能適合成為引導他們活在當下的方法。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