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閉症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多了解自閉症 為孩子設合理期望

近年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自閉症這個問題,但偏偏,暫時沒有甚麼有效方法可以在產前檢查中發現自閉症。面對自閉症問題,家長和政府應該做甚麼呢?

我見過很多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媽咪「投晒降」,因為他們付出努力照顧小朋友,但換回來的不成正比。的確,很多時,並非你投放這麼多時間,自閉症小朋友就有相應的回報給你,所以以下我想呼籲兩件事:

  1. 希望大家對自閉症明白多些,了解更多,知道這是一個甚麼問題,父母對自閉症的孩子就會有較合理的期望,亦不會有太多不必要的擔憂。我見過有些父母,甚至灰心到要放棄小朋友;亦見過有些個案,因為自閉症小朋友在家中發脾氣,媽媽感到很辛苦,爸爸就說不如把他送到院舍寄宿算了。又或者只想叫醫生開藥讓小朋友服食,即俗稱「懵仔丸」,讓孩子食到「暈吓暈吓」,自然就會少很多問題。其實若對自閉症小朋友有合理期望,父母就未必會有這些想法。
  • 另外,我見過不少自閉症小朋友的家長,帶著孩子到政府覆診,但要排很久很久才可以見到醫生一次,而且即使見到醫生亦未必能夠幫到太多,因為自閉症是一個整體的發展遲緩問題,包括行為問題、社交問題等,需要各種行為訓練,而現時政府俾的資源有限,排期很長才見到醫生一陣,幫助不大。希望政府多投放資源在這方面。

2022年11月1日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改善自閉症 長久訓練可見效

對於改善自閉症,網上有五花八門的方法,好像心理治療、聽覺統合治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特製鏡片,甚至特別的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和人造色素等等,都有人談及,其實有沒有實際幫助呢?

可以說,改變飲食模式、不吃防腐劑等等方法,暫時還看不到有證據顯示對自閉症有幫助。

那麼,如何可以幫助他們呢?其實最實際的是:訓練。例如,大部分心理學家都會應用行為分析,以及結構化教學等方法,對於訓練自閉症患者的思想解讀,會有一定的幫助。其中近年講得較多的是「感統訓練」,尤其職業治療師會較多做這方面的訓練,亦對大部分自閉症患者有一定幫助。

我見過有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自閉症患者,已經過多年訓練,從簡單的接觸中已經很難察覺他患有自閉症,可見長久的訓練是非常有用的。

至於藥物,暫時來說自閉症並沒有針對性的藥物,但在有些方面亦有幫助,例如若自閉症小朋友同時有過度活躍,或比較暴躁、經常發脾氣、自我傷害等,甚至情感溝通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借助藥物減輕,令他們在行為和學習方面有所改善。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分別自閉症與弱智 觀察小孩發展狀況

自閉症小朋友其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是「有佢講冇人講」,即自己單方面說話,而不是和其他人雙向溝通。至於理解力方面,當別人和他說話,他未必能充分理解,而只會得到很多表面的訊息,所以和人溝通方面會有困難。這種表現,是否代表他們智力較低呢?

其實,由於智力和溝通、理解能力相關,而自閉症小朋友常見在這兩方面有困難,所以測試結果顯示他們智力較低並不出奇。然而,自閉症絕不等同於弱智或弱能。

如果和近年常有人提及的亞氏保加症比較,以前可能是這樣分:若行為和智力發展沒問題,但表達能力較弱,情感交流也較弱,有狹義的興趣,有重複的行為等等,可能會歸類為亞氏保加症,也可形容為「高功能的自閉症」。但事實上,亞氏保加症很多表現都和自閉症相似,而家一般都統稱ASD,已包括自閉症和亞氏保加症。

自閉症的小朋友發展遲緩,但如果在幼稚園已開始接受針對性的訓練,到小一的時候就可看看情況,例如智力發展的情況,而決定進入什麼學校。常見自閉症小朋友的智商不是太低,不一定要入特殊學校,入讀主流小學其實並沒有問題的。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別因自閉症「偏才」躭誤治療

常聽說,自閉症小朋友智力大多不低,甚至有「偏才」,即在某些方面例如繪畫、記憶力等特別出色,「叻過正常小朋友」,真的嗎?其實,所謂這些偏才是否真的「叻」呢?就要視乎觀點和角度。

我見過一位自閉症小朋友,家住屯門,小時候媽媽經常帶著他乘搭輕鐵,他也很喜歡乘坐火車,漸漸可以記得所有港鐵路線,包括輕鐵路線,甚麼號碼列車來往地點,沿途經過甚麼站,他都可以記得一清二楚。後來入讀小一時,老師都甚為驚訝,更以為他是資優小孩。

其實,自閉症小朋友只是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會特別記得仔細,顯得特別「叻」,卻不表示他對其他事也有同樣的記憶力。

又例如,有些喜歡汽車的自閉症小朋友,對每個牌子汽車的型號,可以鉅細無遺地如數家珍,比一般成年人還熟悉!但至於這樣算不算「叻」呢?在這個年代,其實自己可能已經不需要記太多資料,所以可能這種「叻」只是相比於他本身的其他方面而言。尤其要提醒家長,不要以為自閉症小朋友一定有一兩種突出的才能,而不去治療小朋友的病。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自閉症言語和行為露端倪

自閉症是一種發展的障礙,現在一般會將它歸入「亞氏保加症」等發展障礙問題中,即視為同一類,統稱ASD。而大概每1,000人之中,便有一個人會有ASD,但其實自閉症一般在年紀多大才會有跡象顯示呢?

其實可以很早。以現時所知,自閉症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所以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剛學說話時,已經有跡可尋。

大部分小朋友一歲左右開始會叫人,叫爸爸、媽媽等等,但患自閉症的小朋友語言發展會較差,所以學講話一般較慢,有些家長就因此發現小朋友疑似自閉,再經檢查確診。如果在這階段沒發現,跡象漸漸會更明顯,由於語言發展遲緩,他們說話時的用字會比較「特別」,例如我、你、他,他們經常會混淆,想講「你」但講了「佢」之類。另外,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就像鸚鵡學舌,喜歡不斷重複人家的說話。所以,語言發展一般都是最早察覺小朋友有自閉症的線索。

行為方面,亦有線索可以讓父母察覺小朋友可能患有自閉症,包括:

  1. 最早出現的行為問題可能係偏向於固執,大部分患者3歲前已經顯示出跟其他小朋友與別不同。
  2. 常見會有「狹義的興趣」,只喜歡玩某些東西或遊戲。
  3. 情感交流方面較弱,尤其不願和人有眼神接觸。
  4. 有重複的行為的特點。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自閉症小孩一定有「偏才」?

筆者曾見過一位自閉症小朋友,家住屯門,經常和媽媽以輕鐵代步,年紀小卻記得所有輕鐵路線,不論是哪條線的起點站、終點站,以至途經的所有站,他都可以記得一清二楚。後來入讀小一時,老師都被他的記憶力嚇一跳,還以為他是特別資優的小朋友。

自閉症小朋友會在某些地方特別出色,例如繪畫、記憶力等特別出色。(相片自電影
《黃金花》劇照)

事實上,我們常會聽到一個說法:自閉症小朋友大多有「偏才」,即在某些方面例如繪畫、記憶力等特別出色,甚至比正常小朋友更突出。但筆者對這說法有保留,這些所謂偏才,是否真的一種才能呢?要視乎從甚麼角度去看。我的感覺是,大部分的自閉症小朋友,只是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會特別記得仔細,因而顯得與眾不同,亦即擁有「狹義的興趣」,卻不表示他在其他方面也可有同樣的表現。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位特別喜歡汽車的自閉症小朋友,每個汽車牌子的型號,他都可以鉅細無遺地如數家珍,比我還熟悉!但這樣算不算是一種偏才呢?對他們的生活和個人發展有甚麼幫助呢?當然,自閉症小朋友家長覺得孩子有某種才能,並不是壞事,但就要小心,不要因為自閉症小朋友好像有一兩種較突出的才能,就不積極改善他的自閉症。始終,自閉症是一個發展的問題,若不努力改善,對小朋友將來會有很大影響。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幼兒自閉症4大徵狀

大部分小朋友,1歲左右就會開始識叫人,例如叫爸爸、媽媽,但自閉症小朋友語言發展會較差,所以「學講嘢」一般較慢,有些家長就因而發現小朋友有自閉跡象。

如果在這階段沒發現,漸漸跡象會更明顯,由於語言發展遲緩,他們說話用的字,例如我、你、他,他們經常會搞亂,想講「你」但講了「佢」之類。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像鸚鵡學舌,不斷重複別人的說話。所以,語言發展一般都是最早可以察覺小朋友有自閉症的線索。

以現時所知,自閉症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所以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1歲左右剛學說話時,已經會有跡象顯示出來。

基本上,自閉症是一種發展的障礙,現時多數將它歸入亞氏保加症等發展障礙問題為同一類,統稱ASD,而大概每1,000人之中便有一個人會有ASD。以現時所知,自閉症主要和遺傳、家族傾向等有關,所以很多時小朋友出生後不久,剛學走路,或1歲左右剛學說話時,已經會有跡象顯示出來。

除了語言,行為方面亦有線索可以讓父母察覺小朋友可能患有自閉症,包括以下4點:

  1. 最早出現的行為問題可能是偏於固執,大部分患者3歲前已經顯示出和其他小朋友有分別。
  2. 常見會有「狹義的興趣」,只喜歡玩某些東西或遊戲。
  3. 情感交流方面較弱,尤其不願和人有眼神接觸。
  4. 會有重複的行為特點。
精神科專科醫生 – 張漢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