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藥物

生活

自體免疫病友望放寬用藥指引

全球「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人數日益增加,近年新型能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如生物製劑、標靶口服藥物等)推陳出新。不過,本港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使用新型的抗風濕藥過程中困難重重,當中有患者不但因病停工,甚或出現抑鬱症狀,使患者家庭的負擔更重。現病人組織促請醫院管理局放寬醫療用藥指引,提高治療效益。

本港多個自體免疫疾病病人組織,聯合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藥理及藥劑學系,及科研製藥企業等攜手合作,在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期間進行問卷調查,成功訪問223位不同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當中包括強直性脊椎炎、銀屑病、銀屑病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及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研究發現:

  • 20.8%患者有中度或以上行動困難;
  • 30.9%患者曾因為疾病而停止工作,平均停工時間長達5年或以上;
  • 43.0%患者表示自體免疫疾病影響了照顧者及家人的生活;
  • 52.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抑鬱症症狀,當中15.1%疑似患上焦慮症;
  • 昂貴藥物的費用,使超過三成患者在過往三個月內停藥,或延遲用藥時間。

遺憾地,當中只有34名病友能獲得撒瑪利亞基金資助,用於自體免疫疾病治療。大部分病友未能申請基金援助的原因,包括未通過資產審查或未符合臨床用藥指引,亦有約兩成的病友認為申請程序繁複,自己或家庭成員未能提供相關文件申請。

本港部分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在使用新型的抗風濕藥過程中困難重重,使患者家庭的負擔更重。

負責問卷調查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李雪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反映,仍有部分受訪病友未知悉撒瑪利亞基金的申請程序,難以在第一時間獲得適切的新型藥物治療,因而延誤病情導致病人失去勞動能力,無法工作,受疾病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甚至出現抑鬱或焦慮的症狀。」

另外,當中約一成半病友因未符合臨床用藥指引,故未能申請基金援助。因此,病人組織促請醫管局放寬醫療用藥指引,提高公共資源效益。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玫瑰痤瘡不能根治 要小心處理

玫瑰痤瘡,一個漂亮的名字,卻是一個惱人的皮膚病。病情起伏不定,令患者常感到「對甚什麼東西都敏感」,不論天氣、食物、皮膚用品等,都容易刺激病情急劇惡化。

初患者只有間歇性面部泛紅(潮紅),沒好好處理,病情會持續出現,近距離看會發現微絲血管擴張,炎症加劇時會出現如暗瘡的丘疹,甚至膿頭。不少病人會出現皮膚組織增厚,常見於鼻頭(酒糟鼻),亦可發生於額頭、面頰和下巴等位置,除了紅腫和凹凸不平,毛孔亦明顯擴大,有時眼睛亦受影響,引致發紅、灼熱刺痛、害怕見光,甚至影響視力。

玫瑰痤瘡難以處理,有以下原因:

  • 確實成因未明,曾有多種理論,包括遺傳、不尋常免疫系統反應、微生物感染(包括腸道微生態改變、皮膚表面的毛囊蠕形蟎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活躍性)、皮膚屏障缺陷等。
  • 難以改變的外來因素,如氣溫濕度的改變、猛烈的陽光等。
  • 佩戴口罩時,皮膚表面溫度升高,口罩內水氣和面油亦成為微生物的溫床;部分人對口罩質料過敏,都令情況惡化。
  • 容易和暗瘡、濕疹、脂溢性皮炎等混淆,部份人嘗試自己用藥物處理,延誤了正確的治療。

治療玫瑰痤瘡的藥物或會引起副作用,影響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要有效治療,病人的配合非常重要,在所難免在生活上需要長期的配合或犧牲,就如糖尿病人需要戒口一樣。

玫瑰痤瘡的皮膚傾向敏感,使用過多的皮膚用品有機會增加過敏性皮炎,所以應只保留較重要如保濕和防曬的產品;使用性質溫和的潔面產品,配合室溫或微溫的水就可以,過強的或磨砂的產品並不適宜,之後應塗上潤膚膏;日間戶外活動時必需塗上高SPF的防曬用品,並要戴帽或撐傘子;化妝以淡妝為主,可以的話盡早落妝。

玫瑰痤瘡雖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配合適當的生活習慣,大部分患者症狀都可得到舒緩和控制。

其他生活上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 注意口罩衛生,如長時間配戴,需要適時更換。
  • 避免飲酒和辛辣食物,以及熱氣騰騰的食物和飲品,待溫度稍降時才享用。
  • 運動習慣或需改變,如從日間改為清晨或晚上在戶外運動,或到有空調的場所進行,避免進行如高溫瑜伽等的運動。
  • 藥物需要時間發揮功效,別過早斷定治療失敗或頻繁地改變治療的方案。
  • 充份休息、減少壓力,對病情具正面的幫助。

玫瑰痤瘡雖然不能根治,但只要接受適當的治療,配合適當的生活習慣,大部分患者症狀都可得到舒緩和控制。

皮膚科專科醫生區志森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抑鬱症有樣睇?

抑鬱症,據估計,大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抑鬱症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經濟、社會動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多年前估計,到了2020年,抑鬱症會成為全球頭號病症。當時沒有人能預知2020年會爆發持續不退的疫情。現時雖未有2020年後最新抑鬱症數字,但臨床上的確發覺,抑鬱症的影響比過往更大。若不幸患上抑鬱症,會逐漸開始損害日常生活功能,若不適當治療,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致自殺危機明顯增加。事實上,抑鬱症是可治之症,如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大部分病人可以痊愈,回復正常的生活。

抑鬱症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問題。人體腦內有數以億計的腦細胞,細胞與細胞之間在信息交換時需要靠一些分泌物質來傳遞,如果腦部分泌的化學傳遞物質失衡,便可能引發抑鬱症。所以抑鬱症其實包含有生理上的病變,亦因此有機會以藥物糾正。最重要是及早發覺,開始處理。

抑鬱症,約佔本港人口的8-10%。雖然數字是整體持續上升,但其實會受很多環境因素影響,例如新冠疫情等等,都有可能增加抑鬱症個案。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5個或以上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其他症狀包括:

身體方面 —— 頭痛失眠、身體虛弱、胸口感到翳悶/不適甚至感到呼吸困難、腸胃不適/消化系統失調、失去活力並常感到疲倦、多夢、睡醒後覺得好像沒睡過一樣、周身骨痛。

精神方面 —— 心情煩躁易發脾氣、精神緊張難以鬆弛、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對事物失去興趣、腦裡不停想著不愉快的事、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卑或自責、難以集中精神、覺得將來沒什麼希望、覺得不想做人/有自殺念頭。

以上症狀,很多時都是出於病人的主觀感覺。若出現多項以上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及/失去動力,而持續超過兩星期,建議諮詢醫生,作出評估。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賭博成病 需食藥治療

處理病態賭博,首先需要診斷。因為這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病,所以主要靠評估,第一是看看病人有沒有其他情緒病,例如每每在情緒高漲時就會賭錢,這類反而未必算是病態賭博,有時只要幫病人紓緩和平伏了情緒,賭博的行就會減少。

若根據美國的《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評估過判斷是病態賭博,通常會用藥物治療再加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有很多種,例如有很多不同的研究相信,有部分病態賭博是和衝動相關,一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覺,很想去賭,這類個案若以高劑量的血清素治療有機會可以減輕。另外也有其他藥物,可針對不同的情況。

心理治療方面,病態賭博的病人在心理上的核心問題,其實是依賴,就像有些人對酒精的依賴,即是說只要一段時間不飲酒就會周身不舒服,坐立不安。病態賭徒也類似,一段時間不賭博便周身不舒服,而且會覺得「我可以贏,我可以把之前輸的追回來」。

在這種心態下,和酒癮一樣,開頭每注一千元已經十分緊張,足夠過癮。但當賭得多,久而久之可能要每注二千、三千甚至上萬元,才能提供足夠的過癮,所以需要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就是其中一種常會用到的療法。

病態賭博和大部分病一樣,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

病態賭博和大部分病一樣,愈早開始治療效果愈好。而病態賭博其實大部分是有迹可尋的,例如,病態賭博病人的生活基本上就是為了賭錢,不會有其他興趣,沒興趣和自己的小朋友玩、沒興趣和父母去飲茶,賭錢成為他們唯一的興趣,而且所賭的金額愈來愈大,最後影響自己的工作。

當一個人有類似以上情況,雖然不一定已患上病態賭博,但若你想幫他的話,就應該盡量勸他去看醫生,而一些志願機構也會為懷疑病態賭博人士提供協助。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賭博一旦成病癮 想戒都戒唔甩

其實病態賭博是一種確確實實的精神病,在美國的《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列出了10個不同的條件,例如時常會賭博或想著賭博的事、為賭博耗盡最後一分一毫、為了翻本窮追不捨、因金錢問題與家人或朋友爭執……等,若符合其中5個條件或以上,便可診斷為病態賭博。

例如,有一位病人未夠30歲,已賭了十幾年,最初贏過不少錢,但最後把贏的全輸回去不止,更將自己銀行的錢都輸光,之後要求家人借錢讓他翻本,再輸光之後再問家人和朋友借,最後眾叛親離,人人都怕了他,甚至和他斷絕關係。他來見醫生時一直痛哭,說明知道這樣賭錢不對,也知道問人借錢來賭是錯事,但仍無法不繼續這行為,他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

當賭博發展成病態,已經係一個病,並非病人自己想不賭就可以不賭,而是需要其他人甚至藥物去幫助他。

在一般人眼中,可能覺得這個案「唔抵可憐」,但作為醫生就明白,當賭博發展成病態,已經係一個病,並非病人自己想不賭就可以不賭,而是需要其他人甚至藥物去幫助他。當然病人自己也有責任,因為沒有及早警覺抽身。所以很多時候我也會借用這個案,提醒一些已有早期病態賭博徵狀的病人。

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壓力超大,這種情況其實也助長了病態賭博。事實上,壓力和病態賭博是關係密切的。社會上有一類人,他們的壓力很大,於是利用賭博來減壓。賭的時候,金額可能是他根本無法負擔的,在決定贏輸的一剎那,他當然非常緊張,全副精神都放在上面,於是就忘記了日常的壓力。

問題是,壓力例如工作問題、感情問題等仍然存在,不會因為賭一次錢就消失,因此以賭博來減壓這件事便需要不停地做,即使像剛才的個案,起先有贏過錢,但最終必然是泥足深陷,賭博成為習慣,上了癮,走上絕路。希望大家都可共同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