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血壓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長QT綜合症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

鬥射三分波緊張致昏倒?電話突然響起也可以嚇到暈眩、心亂跳?別以為只是戲劇誇張情節,其實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人因患了長QT綜合症,以致當運動時大量耗損體力、或情緒緊張、受驚、或睡夢中,可出現心律失常、突然昏厥、抽搐或甚心臟驟停而猝死!有國際研究更指出,對部份長QT綜合症患者而言,運動是觸發症狀的主要誘因。

心臟本身有一個刺激電流傳導的系統,來控制及協調心臟肌肉收縮,令心跳有規律,心臟可正常運作。而長QT綜合症(簡稱長QT症,LQTS),正是一種心臟傳導系統出現問題而造成的疾病,源於心肌細胞內離子通道的顯微孔呈不正常現象,導致心臟電流系統紊亂所致。

心臟的電流可分為不同波段PQRST,而Q至T波段之間的間距,正常按年齡及性別介乎 430至460(毫秒)以下,當長達500(毫秒)以上,便會增加心律不正甚至心臟猝死的風險,因為在Q至T段之間,或出現了電流不穩而造成早搏(Triggered Beat),在這突如其來的不正常心跳,電流會進入心臟內的迴旋處不斷迴旋,導致急速心跳達每分鐘250至300下。由於心跳過快而未能有效「泵血上腦」,就會觸發如癲癇發作般的抽搐,或甚造成腦部缺氧致不省人事,必須立即進行急救。

長QT症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是由於遺傳了變異基因引起,後天性是由於藥物影響或電解質錯亂所致。有部分藥物例如:抗組織胺藥物、精神科類藥物、心臟及血壓藥、抗癲癇藥、扁頭痛藥、抗生素、抗病毒藥、利尿藥等都可誘發長QT症。

先天性長QT症的發病年齡主要在40歲以下,不少個案在開始青春期時首次病發,但臨床上仍有近半數可以沒有症狀,雖然如此,倘若出生時已失聰,或家人有原因不明的昏厥、猝死,又或血親患有長QT綜合症,均被視為高危族,需加注意。

美國心律學會(HRS)及歐洲心律協會(EHRA)建議醫生,於檢視病人的病史、心電圖 (ECG)之Q至T波段長度,及運動壓力測試結果後,若高度懷疑是長QT症,便應做基因檢測,作最終診斷。

電話突然響起也可以嚇到暈眩、心亂跳?別以為是戲劇誇張情節,其實平均每2,000人就有1人因患了長QT綜合症。

根據長QT症相關的基因突變,現時可分出17種基因變異(subtypes),此基因分類亦有助了解病情。當中以長QT症1、2、3型最普遍,共佔先天個案七成半。於長QT症 1型患者中,有68%心臟相關症狀(例如:心律不正昏厥甚至死亡)的起因是由運動,尤其是游泳所引起;於長QT症2、3型中,由運動引起的心臟相關症狀則各有13%。另一方面,長QT症2型會較易受情緒緊張及聲音刺激而出現症狀,3型則較易在睡眠時有症狀。

長QT症患者如昏倒不醒,須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簡稱AED)進行急救,由於每過一分鐘,存活率便會下跌7至10%,故建議5分鐘內得到急救,並同時召喚緊急醫療服務送院。

長遠治療長QT症,主要是透過β受體阻斷劑藥物治療,及用手術將植入式心律除顫器(簡稱ICD)置入身體,以防止心律紊亂失常而出現相關症狀。如有需要,醫生或會按患者身體情況而為其進行左心交感神經切除術(簡稱LCSD)

在日常生活中,已植入除顫器的長QT症患者,需減低受外來磁場干擾的風險,因此要盡量避免接觸或遠離電磁爐、山頭的高壓電纜;而使用智能電話時,手機亦應盡量距離胸口至少6吋,並用沒有植入除顫器的另一邊耳朵接聽電話。

此外,長QT症患者也應避免進行劇烈、或其他容易情緒受刺激的兢技運動,可改為在親友陪同下適量地「慢」步公園,或做一些簡單而節奏不急促的體操。一些容易受驚嚇的聲音如鬧鐘聲、電話鈴聲等,也應避免,建議可調低音量或選擇另一款較柔和的鈴聲。如有需要在飲食中加強攝取鉀,切勿擅自服用相關補充劑或成藥,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指引。

大部份長QT症引致之心臟猝死是可預防及避免,及早診斷能使患者作出生活上的改變和治療,大大減低相關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 心臟科顧問醫生陳志遠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抗癌治療期須戒吃生冷食物

今年天氣真的很熱,踏入5月已有酷暑的感覺!炎夏對一般人來說是頗辛苦的,對正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就更多事情需要注意,例如飲食方面。這裡可先分享一個個案:有一位乳癌病人,50多歲,本身很喜歡吃日本料理,在化療期間仍吃喜愛的壽司,但早前有一次,她吃了街上外賣回家的壽司後,出現肚瀉、發燒的腸胃炎徵狀,醫生囑咐她吃兩日粥水,並且處方抗生素給她,因為驗血發現有大腸桿菌的踪跡。

儘管這類腸胃炎不會影響癌症病情,也不會影響化療效果,但病人仍是要注意的。以這病人為例,因為她患過腸胃炎,下一次化療時,醫生衡量過各方面情況,就認為需要減少化療藥的劑量。少一點劑量對治療影響未必很大,但因為是被迫減少劑量,當然不理想,應該盡量避免會出現這種情況。

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所以當癌症病人正接受化療時,建議戒吃生冷食物,尤其壽司、魚生等未經煮熟的食物。而家中無論甚麼食物,都要處理好,例如吃了半包的薯片、飲了一半的樽裝飲品等,都應小心存放,以免受到細菌感染。

在此必須指出,癌症病人從飲食上讓細菌入侵,即使輕微的細菌感染都可引致大問題,例如有機會出現腸胃炎或肺炎外,更嚴重的是細菌入血,可造成危及性命的敗血病。敗血症是指病人受到細菌、病毒或是黴菌、寄生蟲的感染,出現發燒、心跳變快、白血球上升的症狀,有機會引起血壓下降、休克,甚至造成呼吸無力、呼吸衰竭,抗病力較弱的癌症病人千萬別輕視。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專欄, 有腫瘤言-李兆康腫瘤科醫生-隔週一

咖啡可以防癌?

咖啡在本港已成為大潮流,不再只是辦公一族的提神飲品,很多人家中都有咖啡壺、咖啡機,超市貨架上也滿是各式各樣的咖啡豆和咖啡粉。2017年更有一份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但大家飲咖啡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熱飲定凍飲?

咖啡熱飲還是凍飲本來問題不大,但過去有研究顯示,經常喝太熱的飲品,例如高於65℃,有機會令咽喉的表面細胞受損,反而會增加患上頭頸癌的風險。所以,用滾燙開水沖泡出來的咖啡,最好稍為放涼才「歎」了。

2. 飲幾多?

上面提到的2017年發表的研究,在非吸煙族群中,每日飲2至3杯咖啡,有助降低患上乳癌、大腸癌、肝癌、頭頸癌等的風險。當然,也許我們都認識一些朋友,每日飲不止2至3杯咖啡,這就要小心了,因為研究並沒有指明飲多於2至3杯咖啡會有更好的防癌效果。

反而過量飲咖啡亦有機會導致血壓上升、心跳加速,以及失眠,更會影響消化系統,所以飲咖啡的量最好適可而止。

2017年更有一個研究發表,飲咖啡可以將患上某幾類癌症的風險降低,包括乳癌、大腸癌、肝癌甚至頭頸癌。

3.加奶?不加奶?

暫時並沒有具體資料反映飲咖啡時加奶與否,對防癌效果會有影響,但要注意一點,有部分食肆出售的咖啡,並不是加鮮奶或淡奶,而是加「植脂奶」,亦稱為「奶精」,屬於人工合成的化學製品,曾有研究顯示它和心腦血管阻塞有關。

最後必須強調,雖然研究顯示適量飲咖啡有助預防某些癌症,但更重要的還是從整體生活習慣上防癌,包括飲食運動、作息等。例如在防癌飲食方面,市民應該均衡飲食,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等,從而減低患癌的風險,而不是單靠飲咖啡!

臨床腫瘤科專科李兆康醫生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高血壓急症須即時入院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因為很多時身體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體檢時才發現,或因要醫治心臟病腎病時才給檢測出來。一些因內分泌疾患而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及控病不佳或延醫的原發性高血壓人士,更會容易出現血壓飆升不降的「高血壓急症」,如不及時送院急救,可導致器官衰竭,令性命有危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9最新的指引,血壓類別為:

一、正常(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二、升高(收縮壓120-129mmHg,舒張壓<80mmHg)

三、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

四、二期高血壓(收縮壓 ≥140mmHg,舒張壓 ≥90 mmHg)

以上類別應基於至少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的多於兩個讀數來確認。惟一旦血壓急升至異常高的水平,便會達至高血壓緊急狀況,一般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8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 mmHg,可能伴隨輕微頭痛胸悶等症狀。

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便會導致包括心、腦、大動脈及腎臟等主要器官受損,稱之為高血壓急症,患者會出現頭暈、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或甚呼吸困難等症狀,身體狀況非常危險,或會演變成主要器官衰竭、高血壓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由於情況危急,高血壓急症患者須入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血壓,並用靜脈注射血壓藥,令患者在短時間內降低血壓,但同時降血壓速度又不能過急,因若血壓急跌會令主要器官供血不足,可造成急性腎損傷、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令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治療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把血壓降至收縮壓(上壓)貼近160mmHg、舒張壓(下壓)貼近100mmHg,然後逐漸降至正常血壓。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高血壓急症好發於本身因有分泌疾病、腎病而容易血壓高的患者,另一類高危人士,則是長期不依時服藥,或對高血壓治療及生活改善上置之不理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因此,要預防出現高血壓急症的情況,無論是原發抑或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必須遵從醫生指示,定時服用降血壓藥,及定時量血壓,身體如有不適或發現血壓有異常,須及早求醫。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日常多做運動,充足睡眠,良好飲食,減少攝取鹽、糖、脂肪和加工食物、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減少攝取酒精,戒煙,控制體重,避免過度操勞及情緒太波動,均可有效減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