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視力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醫手法糾正頸椎錯位

脊柱骨構成人體的中軸,具有支持人的體重,保護脊髓及神經根的作用。脊柱並與其他骨骼構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護各腔內的器官。一旦脊柱任何一部分出現錯位,即會引起許多問題。例如頸椎,出現錯位立即可產生以下的不良影響:

  1. 頸椎錯位壓住頸神經根,會引致:頸肌痛、肩周炎、背痛、網球肘等。
  2. 頸椎錯位壓住頸椎血管,會引致:頭暈頭痛、耳鳴耳痛、血壓異常、小腦缺血性萎縮等。
  3. 頸椎錯位壓住頸部交感神經,會引致:長期失眠、心律不正、經常心慌心跳、視力減退、眼有脹感、咽喉不適或有異物感、上半身多汗或少汗等。

引起頸椎錯位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說每個都市人都和其中部分原因相關:意外撞傷、長期不良姿勢、長期勞損、年老退化、先天畸形等。

近年香港人出現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在中醫推拿的病理中,不少疾病包括耳鳴、心痛、胃痛、婦女月經失調及血壓高等,均可能與頸椎問題有關,因人體頸椎、脊椎腰骨出現移位,壓着神經線而引起病症;所以透過推拿糾正椎骨錯位情況,可達到治療效果。而正確的推拿治療,包括分析病人病理和良好手法兩方面,兩者對治療成效均有重要影響。萬一頸椎有錯位,一定要找有經驗的註冊中醫及早做復位治療。

近年香港人出現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

我們平日應盡量保護頸椎,例如注意坐姿等。但無論怎樣小心,到了一定年紀,頸椎都會出現退化甚至錯位。怎樣可以幫助我們的頸椎復位呢?其實,治療頸椎錯位是中醫最突出的一絶,運用中醫傳統的手法復位,是最有效糾正頸椎錯位的療法。還可以配合刮痧、拔罐、外敷等中醫療法,一般都可以行之有效,安全方便實用。病向淺中醫,頸椎出現錯位之後只會逐漸惡化,愈早醫治效果越好,因此最好在頸椎出現不適的早期,便向有經驗的註冊中醫尋求治療。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生活

逾八成護士壓力爆煲現偏頭痛

昨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香港醫護聯盟聯同護士學校校友會,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了解護士們在疫情下面對的工作壓力,以及出現偏頭痛及各種精神壓力徵兆的情況。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50%)、感到煩躁或憤怒 (44%)、失眠或難以成眠(41%)、偏頭痛(33%)、胃痛及消化不良 (26%)等。

部分受訪者更出現偏頭痛嚴重病徵,包括因頭痛而減少體能活動或影響思考、頭痛通常持續多於四小時、有頻密或劇烈的頭痛、頭痛時通常感到噁心,以及頭痛期間畏光或畏聲等。

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指出,「偏頭痛是全球常見疾病的第三位,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至3倍,其中以35至39歲人士患病率最高。本港的偏頭痛患病率約12.5%,推算有近100萬港人患偏頭痛,發病年齡中位數為25歲。」

偏頭痛發作一般分4個階段,包括前驅期、預兆期、頭痛期和恢復期:

前驅期 —— 患者感到疲倦、憂鬱、忟憎、頸梗,以及會反覆打呵欠,並對光和聲音敏感。

預兆期 —— 部分患者視力會受到干擾,例如看到閃光、散光、視力模糊或「之」字形線條,部分或會感到嘴部周圍或手臂麻木刺痛、說話困難,甚至手臂、小腿軟弱無力。

頭痛期 —— 頭痛會較明顯和嚴重。

恢復期 —— 患者仍會感到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情緒低落

早前進行「護士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工作壓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逾八成受訪護士出現相關徵狀,包括肩頸背痛、感到煩躁或憤怒、失眠、偏頭痛、胃痛及消化不良等。

偏頭痛的成因尚未有確切結論,估計是遺傳與環境因素結合造成,經期、壓力、睡眠過多或不足、暴露在強光下、強烈的氣味、天氣變化和脫水等,均有可能誘發偏頭痛。部分食物亦可能誘發偏頭痛,例如芝士、酒精、朱古力、味精及加工醃製食品。根據台灣一項研究,相比一般職業,醫護人員患偏頭痛的風險較高。

「治療偏頭痛可用止痛藥和預防性藥物,前者有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但須注意,有機會出現『過度使用藥物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引致惡性循環。」區醫生表示。

她指出,若偏頭痛影響生活質素、每月發作次數頻密的患者,可諮詢醫生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以減少偏頭痛的發生頻率、嚴重度、和持續時間。一般在三個月治療後,一半患者的頭痛發作頻率可下降50%。

(左起)中大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區頴芝、偏頭痛患者,註冊護士何姑娘,護士學校校友會創會主席及現任副主席,註冊護士吳姑娘。
生活

眼痕捽唔停 可能已患有過敏性結膜炎!

人人都想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美目,但當患了過敏性結膜炎,導致眼睛經常反覆發癢、發紅、「標」眼水兼畏光等,除了感不適之外,更會影響儀容和生活質素。這個常見的敏感性眼疾雖然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的視力受損,惟及早求醫,並同時按指示改善生活習慣去避免塵蟎、花粉等致敏原,可有效舒緩症狀,防止惡化或出現嚴重的眼科併發症。

臨床上,過敏性結膜炎是常見的眼睛敏感疾病,源於致敏原或其他因素導致一連串眼睛的過敏反應。當致敏原入眼,會令眼結膜的肥大細胞釋放出組織胺等致敏因子,引發眼睛痕癢、紅腫灼熱、怕光、流眼水或甚溢出粘液等症狀,如忍不住頻密捽眼,更會刺激體內釋放更多致敏分子,令致敏原在眼睛內擴散得更快,因而加重症狀。此外,不少患者還伴有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塞等鼻過敏症狀。

過敏性結膜炎可分為五類型,包括最普遍及嚴重性相對低的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Perenni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PAC)和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 SAC),另還有較少見的異位性角膜結膜炎(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 AKC)、春季型角膜結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 VKC)及巨乳突結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 GPC)。

當患了過敏性結膜炎,導致眼睛經常反覆發癢、發紅、「標」眼水兼畏光等,惟及早求醫,並按指示改善生活習慣去避免塵蟎、花粉等致敏原,可有效舒緩症狀,防止惡化或出現嚴重的眼科併發症。

常年性過敏性結膜炎是由塵蟎、黴菌、或寵物毛屑等致敏原所致,其眼、鼻過敏症狀會長年反覆發作而引致長期的不適感,對生活、工作及社交有一定影響。而季節性過敏性結膜炎則一般源於對花粉或植物孢子的過敏反應,個案屬季節性,患者也多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症的病史。

至於春季型角結膜炎則好發於氣候溫暖的地區的青少年,嚴重時會引致角膜潰瘍和結痂等情況,或需長時間多種藥物治療甚至要做手術。異位性角膜結膜炎則臨床上多為濕疹患者,嚴重情況時或會出現角膜穿孔,影響視力,另他們患白內障及視網膜脫落的風險也較高。至於巨乳突結膜炎的患者,多是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特別是軟性隱形眼鏡的眼睛敏感者,或眼睛有手術後遺縫線,又或長期戴人造義眼的失明人士。

要確診過敏性結膜炎,醫生會根據患者個人病史及過敏家族史、病徵、臨床檢查、居住環境、職業等,並排除其他眼睛發炎原因或併發症以作診斷,輕微患者一般會用人工滋潤眼藥水或含抗組織胺類型的抗敏感眼藥水來改善症狀,嚴重者則可能需用類固醇藥物。

過敏性結膜炎治療的過程可長達數月以致數年,患者一方面要接受上述相關的藥物治療,一方面亦須改善一些日常生活習慣以配合,包括:勤洗衣服、床單、枕頭,睡前洗髮洗澡,以盡量減低「親近」塵蟎、黴菌、花粉等致敏原的風險;另要制止自己捽眼捽鼻的壞習慣,如有需要,可冷敷紅腫的眼睛,以助收縮血管減輕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