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心自問「你認為這個世界公平嗎?」相信即使是成年人,甚至為人父母的你和我,也曾有過別人對自己不公平的感受;但事實卻不一定如你所想,何況「入世未深」的小孩子!
孩子的「小社會」是學校和家庭,這亦是他們常覺得遇到不公平的地方,一班年齡相若的同學天天上學一起相處,孩子當然認為老師對同學和自己都是一模一樣,尤其孩子的世界總會互相比較:當你看到身邊同學的能力好像比自己差,待遇卻比自己好,很容易會認為老師對自己特別差的感覺;或者因為孩子自己表達不清楚而令老師誤會,就會出現一些疑似不公平的感覺了。
家庭亦一樣,兄弟姊妹不單年紀不同,而且各有自身性格和能力;父母難免對大家的要求都不同。例如零用錢分配,哥哥和家姐零用錢比弟妹多,在父母眼中很正常,但在小孩子心目中就感覺不公平了。
遇到不公平的情況,通常孩子會有各式各樣的負面行為,最明顯包括欺凌同學朋友,像是藉以奪回一些「勝利者」的氣派;亦有一些孩子卻相反,覺得不被重視,因而顯得情緒低落,變得容易發脾氣;不能將情緒和想法表達的,更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像是鑽進了胡同。
讓孩子從小開始理解每個人的能力和際遇都會不同,所以即使和朋輩面對同一件事情,最後亦會有不同的結局。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引導孩子,有時候這些「不公平」可以變成良性競爭。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明白如何將孩子互相比較。一些像「哥哥溫習只需要溫習一次就可以,為甚麼你讀這麼多次都不行?」或鮮有助益;反而,要細心和孩子分析,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長短處;同時自己心裏亦要明白,適合哥哥的方式並不一定適合弟弟,身為父母必須協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案。
此外,老師和家長可以製做多些合作機會給孩子,讓他們通過互相合作,了解彼此的長短處,同時發揮互補不足的重要性。在家庭中,兄弟姐妹即使爭吵了,也是一家人,細心開導孩子,讓他們從過程中孩子學習怎樣和別人相處,及藉此更了解兄弟姊妹,其實小拗撬往往可以建立成感情的橋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