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家長們都為孩子的學習而擔憂,尤其習慣居家線上學習後,重新上面授課堂時可能會發現他們的專注力、主動性、學習能力等都大打折扣。其實只要家長多加注意孩子的行為,配合適當的運動療法刺激腦部活動及思維發展,就有機會得到改善,令學習和生活得到提升。
大量的科學及醫療研究指出,學童需要足夠的運動和遊戲才能得到身心健康,尤其在6歲前,每天有最少60分鐘中強度運動的話,可助他們強化體魄、抗疫能力、學習能力、情緒管理等;然而在香港的學習氛圍,加上疫情的影響,令運動和遊戲的機會大減。「恩典家庭教育」創辦人陳欣蔚博士指出:「兒童欠缺身體舒展的機會,除了有礙體格健康和發育,更有可能衍生不良坐姿、專注力低、缺乏自信、『公主病』、『王子病』、咬筆抖腿等壞習慣。」

擁抱聊天可增安全感
陳博士進一步說明,許多研究指出,剛出生一年的嬰兒,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es)如擁抱、覓食等未有得到適當整合,導致反射殘留在腦部的話,就可能變成壞習慣,有機會發展為情緒不隱、脊柱側彎、讀寫障礙等問題。
因此,陳博士忠告家長們:「在嬰孩時期,家長就應該多和孩子互動,例如擁抱、聊天,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此外,孩子有充分舒展四肢活動、遊戲的『地板時間』(floor time),減少過多規限孩子活動空間和機會,有利於孩子得到自然整合反射動作。」
錯過了黃金期又是否可逆轉?陳博士說:「近代的科學及醫療研究都發現,『感統治療』(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包括丹尼遜健腦操(Brain Gym)、布隆貝格韻律運動(Blomberg Rhythmic Movement),只要通過一系列以伸展為主,如躺臥、擊掌、爬行等的簡單動作,就可以增強肌張力、活動與學習能力。」
韻律運動6週有效果
她指出,每天抽3分鐘在家訓練,通過韻律運動的間斷性動作,與神經元溝通規律相匹配,刺激孩子腦部,6週內就能為孩子的坐立姿態、專注力、情緒控制等得到顯著改善。
陳博士本身取得「布隆貝格韻律運動訓練」導師及亞太區總監等多項專業資格,更師從布隆貝格醫生於瑞典學習多年。眼見疫情帶來的影響,特別編制一套讓家長於4日學懂改善專注力、情緒管理的韻律運動課程,為孩子重返校園作出準備。「由簡單步驟開始,學習感統訓練,讓孩子培養運動習慣,同時改善不同的問題,做好準備迎接重新上面授課堂的新學年!」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