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血壓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中藥助降血壓 勿忘控制情緒

高血壓病的形成,其實大多數都包含了先天和後天的因素。首先是大多數都有家族性遺傳,但亦會因長期飲食不當、壓力大,吸煙及大量飲酒而催生成高血壓。

長期高血壓,會令心臟變大和肥厚,形成冠心病,亦會令腎臟長期缺血而萎縮變小,引致腎衰竭。高血壓最大的隱憂,仍是會引致薄弱的腦血管破裂而中風,或堵塞腦血管而造成腦栓塞中風。所以一旦患上高血壓,除了要定時服降血壓藥外,亦要經常服一些降血壓、通血管的中藥作輔助治療。

這些中藥都可有助降血壓:何首烏、布渣葉、山楂可以去瘀行血,幫助血壓下降;杜仲可以補腎,改善腎缺血現象;桑寄生、羅布麻可以改善小動脈痙攣的現象。以上的中藥都有降血壓的功效,亦可預防高血壓病引致的併發症。 還有很多很多可以降血壓的中藥,在此不一一舉例了。中醫學本身是最講求不同的病因用不同的中藥,即是所謂的「辨證施治」,而高血壓可分為不同證型,如肝陽上亢型、腎陰虧虛型等,這些證型更常會混雜出現在同一個病人身上,所以每個高血壓病人需要的中藥都可能不相同,大家在用藥前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當然,適當運動、飲食清淡、減少動氣、少飲酒等,也是高血壓人士必須注意的。

生活

Citybite 營養計算機 WhatsApp 助飲食習慣重上正軌

疫情持續,人人開始談論「長新冠」後遺症。但疫情下大家減少外出,多進食外賣,忽略了這種生活新習慣帶來的健康問題 —— 肥胖及糖尿病,對學童影響尤其深遠。亞洲糖尿病基金會近日推出「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及應用程式」,協助重新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肥胖引發慢性疾病 學童高危

疫情期間,學童停課接近450天,即使復課很多時候亦以網課形式進行。終日在家,缺乏日常的體育課,消耗能量的機會減少,加上多進食高油高脂的外賣及零食,體重日漸增加,以致超重及肥胖。有研究顯示,9-13歲學童的肥胖比率,由疫情前錄得的7%上升至24%。肥胖帶來高血壓,更會引發不少長遠疾病,例如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

Check住卡路里 避免糖尿三高

雖然運動機會減少,但只要從飲食習慣著手,亦可以減輕體重,預防慢性疾病。亞洲糖尿病基金會的「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只需將每餐進食的食物,於WhatsApp內輸入關鍵字,便能獲得食物營養、能量(卡路里)及飲食建議,即時知道每餐攝取的能量有沒有超標,避免誤食高脂食物,從而控制體重。用家亦可在WhatsApp內透過回答簡單問題,得到個人飲食目標,同時估算出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為健康築起防線。

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功能快捷方便,但如果想了解更多食物營養,制訂自己的營養日誌,Citybite亦有應用程式,內有超過3,600種食物的營養數據庫,包括食物卡路里及營養成分,以便在準備食物前計算出食物卡路里,放心享用精心炮製的美食。用家可在應用程式內建立健康城市,城市由不同器官組成,趣味十足,輕鬆鼓勵小朋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免引發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此外,應用程式備有室內運動的教學短片,不論學童在家網課或家長們work from home,也可輕鬆做運動,一起重拾健康體魄。

Citybite營養計算機WhatsApp和應用程式獲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科生活基金資助開發,並得到營養師認可,有營養師作後盾,便可無憂輕鬆實踐健康目標。從飲食習慣入手,以方便有效的方式管理飲食和生活習慣,為健康打好底子亦是防疫的一大良方。

有關計劃詳情可瀏覽 : https://bit.ly/3drNUzv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皮膚下垂救星 – 黃芪

歲月催人,年紀大了,皮膚和肌肉自自然然就會開始鬆弛和下垂。特別是臉部、下巴、頸部、手臂、下腹部。這種現象會令人困擾,特別是女士們更害怕這種現象出現。

肌肉皮膚的鬆弛下垂,在中醫來講是人體的正氣虛衰了,再無力承托肌肉和皮膚,所以肌肉和皮膚就因地心吸力往下垂了。不過,中藥黃芪可以補救下垂的肌肉和皮膚,雖然不能100%回復,但也能補救20%至30%。

黃芪是最安全的補氣中藥。黃芪不但可以增強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在美容方面可以你護皮膚、托毒生肌,令皮膚緊緻肌肉結實。特別對一些容易面腫眼腫的女士,更有改善的功效。

中藥黃芪可補救下垂的肌肉和皮膚,雖不能100%回復,但也能補救20%至30%。

黃芪改善人體衰老是有證明的。但中醫師在用藥時都很少單用一味,一般都會根據各人不同的體質,配合多種中藥使用效果會更好。例如屬於脾虛肥胖型的,我就會用1-2兩黃芪,再加白朮、蒼朮、布渣葉、蛇床子、五味子等中藥。又例如、體虛氣虛型的,我就會用黃芪1兩,再加淮山、芡實、白芍、升麻、五味子等中藥。

總之,不同的體質就要配合不同的中藥。共通點是大量用黃芪,就算有高血壓糖尿病、腎病都可以用,很安全,不過始終要配合體質而用,大家在用藥前一定要先諮詢你的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
健康Up 1 Up-(不同醫生輪流寫)-隔週四, 專欄

高血壓急症須即時入院

高血壓被視為隱形殺手,因為很多時身體沒有明顯症狀,往往在體檢時才發現,或因要醫治心臟病腎病時才給檢測出來。一些因內分泌疾患而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及控病不佳或延醫的原發性高血壓人士,更會容易出現血壓飆升不降的「高血壓急症」,如不及時送院急救,可導致器官衰竭,令性命有危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9最新的指引,血壓類別為:

一、正常(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

二、升高(收縮壓120-129mmHg,舒張壓<80mmHg)

三、一期高血壓(收縮壓130-139mmHg,舒張壓80-89mmHg)

四、二期高血壓(收縮壓 ≥140mmHg,舒張壓 ≥90 mmHg)

以上類別應基於至少在兩個不同場合進行的多於兩個讀數來確認。惟一旦血壓急升至異常高的水平,便會達至高血壓緊急狀況,一般定義為收縮壓大於180 mmHg,或舒張壓大於120 mmHg,可能伴隨輕微頭痛胸悶等症狀。

如果情況繼續惡化,便會導致包括心、腦、大動脈及腎臟等主要器官受損,稱之為高血壓急症,患者會出現頭暈、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或甚呼吸困難等症狀,身體狀況非常危險,或會演變成主要器官衰竭、高血壓腦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由於情況危急,高血壓急症患者須入深切治療部留醫,醫生會密切監察患者血壓,並用靜脈注射血壓藥,令患者在短時間內降低血壓,但同時降血壓速度又不能過急,因若血壓急跌會令主要器官供血不足,可造成急性腎損傷、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令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治療目標是在短時間內,把血壓降至收縮壓(上壓)貼近160mmHg、舒張壓(下壓)貼近100mmHg,然後逐漸降至正常血壓。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高血壓急症好發於本身因有分泌疾病、腎病而容易血壓高的患者,另一類高危人士,則是長期不依時服藥,或對高血壓治療及生活改善上置之不理的慢性高血壓患者。因此,要預防出現高血壓急症的情況,無論是原發抑或繼發高血壓的患者,必須遵從醫生指示,定時服用降血壓藥,及定時量血壓,身體如有不適或發現血壓有異常,須及早求醫。

近年高血壓漸有年輕化趨勢,不再是「老人病」,應趁年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日常多做運動,充足睡眠,良好飲食,減少攝取鹽、糖、脂肪和加工食物、多進食高纖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減少攝取酒精,戒煙,控制體重,避免過度操勞及情緒太波動,均可有效減低患上高血壓的風險。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羅志榮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每週五, 專欄

「風邪」入侵易中風

中風腦血管疾病,上了年紀的朋友,幾乎人人聞之色變。而中醫所講的「風」,屬於一種邪氣,而中醫認為,「風邪」是百病之首。因為我們感染任何一種邪氣,都是由風邪作先導,侵入身體而受感染發病的。例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濕病,風疹等,都是以「風」字為首的病。

風邪有外風邪和內風動。什麼是外風邪呢?外風邪屬於外來的邪氣,例如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風濕熱病等。什麼是內風動呢?中醫認為,人體在血虛的時候會產生肝風內動,即所謂的血虛生內風也。例如,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出現頭暈,或暈倒不省人事等。又例如血管阻塞,血不上腦,會引致中風,或者腦血管破裂大出血的中風等。這些都屬於風引起的病。

中風是腦血管疾病,幾乎人人聞之色變。而中醫所講的「風」,屬於一種邪氣,中醫認為,「風邪」是百病之首。

中醫認為,身體內風多的人,容易有風濕骨痛,容易生風疹,容易頭暈頭痛,容易抽筋,容易中風。而身體有足夠的血液,就不會生內風。一般補血養血的中藥有:黨參、鹿茸、首烏、阿膠、白芍、當歸。注意,高血壓的病人不適宜服食當歸。如果屬產後血虛或經常出風疹的人,又沒有高血壓,才可以服當歸。經常出風疹的人,都屬於血虛生風的體質,所以要補血養血才可以治療風疹。

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所以用藥要先清楚自己的體質。如有疑問,最好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專欄, 輔心漢-萬家輝心理學家

牙周病咁小事都會影響精神健康?

口腔疾病是十分普遍的問題,但很多人對此都不太重視,而口腔健康成為了很多國家的衛生問題之一。在眾的口腔疾病當中,牙周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牙周病影響牙肉和牙齒,會使牙齒變鬆、移位甚至脫落。但不要以為牙周病只會影響口腔,其實它與我們的身體及精神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英國伯明罕大學的學者就為此進行研究,他們檢查及追蹤了大概六萬五千個牙科病人的數據,以確定有和沒有牙周病的患者當中,有多少人會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衰竭中風、血管退化)、心臟代謝紊亂疾病(例如:高血壓、二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關節炎、一型糖尿病、銀屑病)、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嚴重精神疾病)。研究人員對每位受訪者的追蹤時間平均約為三年。

研究結果顯示,在研究開始時已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他們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了 33%,而患上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紊亂疾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 及 7%,其中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增加了26%。另外更值得關注的,就是有牙周病病史的受訪者,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周病的受訪者增加了37%。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實在非常普遍,然而直到現在,科學家對口腔健康不佳與許多慢性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所知甚少,而相關原因的研究亦只是起步階段。雖然未有足夠的科學資料,但我們仍然必須要小心注意口腔衛生及牙齒健康,好為自己的身體及精神健康做好把關的工作,以免最終因為一些看似很小的問題,而換成嚴重的慢性疾病。

臨床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