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斑病變

生活

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惡化快 把握黃金期治療降致盲風險

失去視力沒有東西可以取代,老年黃斑病(濕性及乾性)變隨本地人口老化變得普遍,全港約有50萬名患者;當中「濕性黃斑病變」,可能在數天內令患者的視力急速下降,港大研究調查指出,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為港人致盲的第二大元兇。可是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黃斑水腫患者於公營醫院延誤確診和治療的情況十分嚴重。  

早前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聯同香港醫護聯盟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023年2月訪問共200名濕性老年黃斑病變及糖尿黃斑水腫患者,排期見政府眼科醫生至首次進行治療中位數需等候8個月,7成患者不能達至「治療首三個月每月一針」的標準治療,有病人更因為排期太長又負擔不起藥費而放棄治療。眼科專科醫生龐朝輝指出:「老年黃斑病是可以醫治的,只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可減低致盲風險。」眼科專科輪候時間過長,往往令患者白白錯過黃金治療期,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會長曾建平促政府必須盡快增撥資源,讓患者可以及早接受診治,同時盡快考慮引入新一代較長效的眼内注射藥物以減少打針次數,無疑能減輕對服務需求的壓力。

老年黃斑病變初期不易察覺

龐醫生表示老年黃斑病變的高發年齡為60至65歲,亦是導致60歲以上長者失明的主要元兇。「黃斑點為視網膜中心的部分,是感光神經細胞最密集的區域,主要負責控制視力的敏銳度。當黃斑點出現退化或病變,可導致視力模糊或視覺出現盲點。」他補充道年老、吸煙、肥胖、高血壓或高血脂、長時間接觸陽光或紫外線照射,以及家族遺傳等,均是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的致病風險因素,患上後,病人視力減退,如需要更強的強線才能閱讀或近距離工作,眼前影像顏色變淡,中央視力模糊、中間出現盲點等。一旦懷疑患有老年黃斑病變或糖尿黃斑水腫,醫生一般會利用眼底檢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或眼底螢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等檢查作診斷。濕性老年黃斑病變治療方案有很多,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治療為現時香港較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可阻礙血管增生過程,減少血管滲漏,改善病人視力。龐醫生強調:「愈早接受治療,愈能維持視力,黃金期就是指在視力未嚴重受損前接受治療,效果明顯更好;而且患者在治療開始時需進行頻密的起始治療(loading dose),為患者帶來最大程度的視力改善。」

病人分享:「幸好及時治療,不用盲!」

66歲林女士在2018年因突然猛流眼水,視力模糊而且望直線變得彎曲,「我本來想排政府,好彩女兒見病情嚴重叫我馬上見私家醫生,確診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確診後的下午私家醫生已即安排眼内注射藥物治療,並要連續三個月每月一針,病情受控。及後因一個療程高達數萬元,林女士轉到政府眼科作後續治療,「當時政府排期6個月,獲安排一個月後開始治療,完成後再定期覆診,病情變差時再打針,一直至今合共打了十多針。」她感恩自己病發時到私家醫生處接受療程,不然等6個月可能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她說:「通俗點說就是『等到有得醫都嘥藥費』。」

生活

當白內障遇上黃斑病變

撰文:湯文傑醫生(眼科專科醫生)

大多數患白內障的人,都是50、60歲以上,因此不時都有一種情況:患者除了白內障,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眼睛的健康問題,例如「黃斑病變」,就是老年白內障患者常見的「共存問題」。

黃斑病變(也叫「黃斑點病變」)不是一件小事,首先影響的是我們的視力,但很快伴隨而來的就是各種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不便,嚴重的更可以導致失明,一旦失明就難以復原。所以,當白內障患者同時出現黃斑問題時,須確保患者的期望切合實際:病人必須明白,當黃斑也出現問題,意味著白內障手術無法解決患者的所有視力問題。

白內障
湯文傑醫生(眼科專科醫生)

不過,同時應明白,不要因為黃斑病變而拒絕手術,尤其乾性黃斑病變。黃斑病變分乾性和濕性,關於白內障手術是否會加劇乾性黃斑病變的進展,至今仍存在一些爭議。如果患者沒有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形成或滲漏,則沒有充分的證據表明白內障手術會加劇問題。由於黃斑病變和白內障都會降低對比敏感度,因此去除白內障通常也會改善這種情況。因此,即使白內障可能無法改善某些患者的視力,他們看不同顏色的效果也會更好,並最終提高對比敏感度。

研究表明,在接受omega-3補充劑後僅3個月,他們的視力就會顯著提高。如果發現黃斑滲漏,通常會注射抗VEGF藥物以減少滲漏,以確保手術不會加劇任何新生血管形成。這些患者還需要定期進行適當的視網膜評估,以監測黃斑病變。

最後,如果白內障患者存在黃斑病變,則應相應地調整人工晶體選項。如果患者患有中度至重度老年黃斑病變,由於他們可能已存在對比敏感度損失,應該接受單焦人工晶體,以免多焦人工晶體會對視覺功能產生有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