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ADHD

生活

6至8歲為ADHD治療黃金期 資助基層家庭盡早治療

本港公立醫院兒童精神科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 ,一般由年半至兩年不等,仁愛堂一項有關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下稱ADHD)資助計劃,在全港八區資助經濟有困難的ADHD兒童及家庭,在輪候公立醫院專科門診期間,接受私家精神科專科治療,控制病情。該計劃的一項治療成效研究發現,6至8歲ADHD學童接受藥物治療後,徵狀及行為問題都得到改善,而且愈早治療,反應愈理想。負責研究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除了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家長對藥物治療仍有抗拒, 因此不少ADHD兒童8歲以後才接受專科治療,錯失了治療甚至學習黃金期,今次研究首次證實6至8歲的確是ADHD治療黃金期。

仁愛堂史立德夫人青少年兒童醫療基金由 2016年起年設立「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資助計劃」,目前已逾8成個案成功銜接公營醫療服務,喜見計劃有成效,目前服務覆蓋屯門、荃灣、元朗、黃大仙、將軍澳、觀塘、大埔及沙田等八區,期望有更多資源將服務擴展至其他地區,協助更多經濟有困難的家庭。

目前6歲或以上的兒童需要經醫務衛生署臨床心理學家,或教育心理學家作評估,才能輪候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確診和治療。「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資助計劃」由 2016年至今年初共資助461名基層學童,83%受助兒童輪候公立醫院的日數超過300日,當中更有23%輪候超過 500日,反映有關服務供不應求。

ADHD
黃太表示,女兒獲資助服藥後,表現判若兩人。

參與計劃的ADHD學童在輪候期間可接受計劃委任的私家精神科專科醫生治療,461宗資助個案中,有 370宗已成功銜接至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繼續接受跟進,91宗個案仍在接受基金服務。負責研究的精神科專科醫生丁錫全指出,過往文獻只證實藥物對ADHD兒童有效,今次是首次有研究數據分別證實 6、7、8歲ADHD學童在藥物治療後的成效,證明ADHD有治療黃金期的說法,並建議醫院管理局加強6至8歲兒童精神科服務。

他續稱,仍有部分家長抗拒用藥物治療ADHD,又或想推遲服藥時間。 但6歲開始是兒童學習黃金期,要開始應付密集的學習模式,需要專注力和理解力才能趕上學習進度,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ADHD徵狀和行為問題,讓學童趕上學習進度,增強自信心,改善社交和人際關係。

家長黃太的女兒(7歲)去年剛升小一,未幾被評估患上ADHD及讀寫障礙,公立醫院專科要輪候差不多兩年,她曾經帶女兒到私家精神科醫生求診,一次診金連7日藥費要$2000,無法長期負擔醫藥費。

今年1月女兒獲轉介參與仁愛堂資助計劃,接受藥物治療後,表現判若兩人。服藥後她的專注力和理解能力提升了,會舉手答問題,學期末的成績已全部及格,女兒也變得開朗有自信。她透露另一個朋友的女兒有相同徵狀,卻一直不肯用藥物治療,結果現時每次考試也不合格。她感謝仁愛堂的幫忙,讓基層家庭更早獲治療機會。

專欄

過度活躍症  食藥有幫助

家長都不想子女有ADHD,但萬一患有,可以怎樣治療呢?原來是「有藥食」的。

舉個例子吧,和ADHD相關的腦功能問題,其中一種是因為患者腦前葉功能,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沒有那麼活躍,所以可以借助藥物將他們腦內的「多巴胺」提升,令腦功能也跟著提升,就有可能糾正小朋友專注力失調和衝動、過度活躍的問題。

家長聽見小朋友要食藥,都會擔心副作用,ADHD藥又有什麼副作用呢?現時較常用的ADHD藥物,已用了多年,一直以來副作用不多,對小朋友亦極少見有甚麼後遺症。以下可分享一個個案:


10歲的小明就讀三年級,在學校向來有很多問題,例如老師常投訴他上課時不專心,幾乎從未試過能夠集中精神超過三分鐘。小明媽媽表示,她每次都必須不斷重複指示,小明才能勉強完成一項工作。漸漸,小明在校內被標籤為「搗亂分子」,班主任更公開要求同學不要和小明玩,以免被他「帶壞」。所以,小明愈來愈不喜歡上學,也愈來愈不願學習。

最後,媽媽帶小明看醫生,被診斷為ADHD,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媽媽問了藥名,表示要考慮一下,然後上網搜尋藥物的副作用,又詢問網友意見等等,誰知愈問愈猶疑,其實這是因為,網上資訊本身對這問題都是一知半解。


幸好經過醫生再次解釋後,小明媽媽明白網上資訊未必準確,願意讓小明服藥。經過半年的治療,小明上學的情況得到明顯改善,能夠持續在課室集中精神半小時,老師亦明白他其實是有ADHD,而不是搗亂分子,同學亦重新接受他,跟之前情況比較大大改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過度活躍症」不處理會變成怎樣?

根據統計,每3個患ADHD小朋友之中,會有一個在18歲之前可以完全擺脫這個病的影響,不用再服藥,但另外兩個就可能仍會有這病的症狀。

例如,不少家長都問:「嘩,大個咗如果又專注力失調,又過度活躍,咪會影響身邊人,造成好多問題囉?」其實無需太擔心,因為隨著年長,ADHD患者受這病的影響也會逐步減少。尤其衝動、過度活躍方面的行為,當年紀大些就會明顯減少,但仍可能殘留專注力失調的問題,例如常見在工作上沒有其他人那麼集中精神。

但必須強調,若置之不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很難和別人相處,在學校會經常被老師指責,學習難以集中,成績必定不理想,很多時都有留級的問題。而過度活躍方面,若置之不理也會養成他衝動的習慣,萬一到成年之後若他們仍習慣了衝動,而讀書成績又不好,終於都很難在社會取得成就。

據統計每3個患ADHD的小朋友之中,會有一個在18歲之前可以完全擺脫這個病的影響,不用再服藥,但另外兩個就可能仍會有這病的症狀。

筆者也曾見過一些沒有好好處理的ADHD,到成年後仍有專注力失調的問題,常見的個案是上班經常不準時,做事「甩甩漏漏」,工作表現差,即使和朋友聚會也經常發脾氣,容易和人打架、發生交通意外,甚至觸犯其他法例等等,都是常見的患者情況。外國更有研究顯示,小朋友ADHD如果一直不理,長大後吸毒、犯法的比率也會較高。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孩子過度活躍 獎與罰哪種較奏效?

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表現出來的都是行為問題,一是不專心,一是過度活躍、衝動,那麼很自然的,家長或學校老師第一時間都會想:給他一些獎勵,或施行一些懲罰,能否改變他的行為

其實,不論獎或罰,都屬於「行為治療」。不過,行為治療在研究中顯示,對專注力失調的問題未必有太大幫助,因為專注力失調這回事,並不會是簡單如媽媽要小朋友集中些、專注些,他就能夠做到。又或是媽媽說:「你專注些我就獎你一粒糖,你再不專注的話我就懲罰你,這類方法也不會有效。」

另外,行為治療對過度活躍症效果也不明顯。大家必須要明白,ADHD這個病,主要是行為問題和腦部功能問題,若只用行為治療,獎勵、責罵甚至責打,患者即使會因此而忍下自己的衝動,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所以,如果小朋友同時有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不可以單靠獎或罰等行為治療,而要正式經醫生評估和治療。

ADHD這個病,主要是行為問題和腦部功能問題,若只用行為治療,獎勵、責罵甚至責打,患者因此而忍下自己的衝動,也只能維持一段時間。

特別提醒大家,對於ADHD,近年父母都很關心,正因如此也出現了很多不同資訊,尤其網上資訊更多。不過,大部分網上資訊聲稱的改善方法,都只是「另類方法」,從未有證據顯示有效。亦曾經有些個案,小朋友七、八歲,明顯有ADHD,但家長仍不斷去嘗試另類療法,數年後發覺他病情愈來愈差才找醫生治療,但ADHD若到九歲、十歲才開始治療,效果也不如理想。所以千萬不要被太多的網上資訊,磋砣了小朋友的過度活躍症。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ADHD竟然與腦部功能問題有關?

過度活躍症,其實現在全名是「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父母對這都非常關心,但有時卻未能搞清,子女的問題是專注力失調(AD),還是過度活躍症(HD)?

其實,大多數患ADHD的小朋友,都同時有兩方面的問題。可以講,每10個ADHD患者之中,大約有7個是同時有AD和HD。研究亦指出,ADHD小朋友當中,只有三成是只有專注力失調而沒有過度活躍的問題。

雖然AD和HD大多「孖住出現」,但這兩種問題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是不同的。所謂專注力失調,就是難以集中精神、容易分心等等;而過度活躍就是指小朋友的行為表現太活躍,不理會其他人,以及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等等。

大多數患ADHD的小朋友,都同時有兩方面的問題。雖然AD和HD大多「孖住出現」,但這兩種問題表現出來的行為特徵是不同的。

提醒家長和學校老師,ADHD並不是單純的百厭、頑皮,或是小朋友故意搗蛋,因為,專注力失調和過度活躍症,所指的其實是腦部功能問題。例如有些患者的腦部發展比同年齡小朋友在某些方面較為落後,所以無論在對事物的專注力、控制自己的衝動、其他行為等方面,都會有問題出現。例如有些研究指出,ADHD小朋友腦內其中一種分泌「多巴胺」比正常少,以致無法有效傳遞約束自己行為的指令,所以患者會出現過度活躍、衝動等徵狀。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開學初即可察覺ADHD問題?

這個學年九月開學,至今其實不過短短幾個月,但已看到有不少ADHD的個案。因為當一個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了小學,其實老師對他們都有基本的期望,至少期望他們上課時坐定定,專心聽講;需要去洗手間時不能自己隨便就站起走出課室,至少該舉手問准老師,當然老師可能更希望小朋友能夠留待小息再去廁所。可是,有ADHD的小朋友,會比較難以控制自己,尤其在開學的階段,老師會更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最終可能會諮詢社工,臨床心理學家或教育心理學家,再由父母帶他見精神科醫生。

其實很多醫生都會處理ADHD的問題,例如若父母主動帶小朋友見醫生,可能見的是家庭科醫生或兒科醫生,先評估後再看是否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很多時ADHD在家庭科醫生的層面已可作出初步診斷。

有ADHD的小朋友,會比較難以控制自己,尤其在開學的階段,老師會更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

至於實際患ADHD的數字,國際的數字和本港數字大致接軌:ADHD約佔小朋友中的7%,即若班上如果有40個小朋友,就可能有2-3個是ADHD,為數不少。當然,就平日工作上所見,這個百分比並不是平均的,有些學校ADHD的小朋友明顯比較多,有些則較少。

最後一提,本港有一個志願組織,叫「活得妙成年關『注』協會」。一群本身是成年人專注力失調的患者,他們十分明白在現今的社會大家對ADHD的認識還不算很多,更何況是成年人的ADHD呢?所以他們特別組成這個協會,目的是向社會發出一個訊息:除了小朋友ADHD,其實成年人的ADHD也十分需要關注,他們往往更被容易受忽略。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ADHD患者成長後專注力便會改善?

大部分小朋友都是活潑的,小學生可能每個都想「周身郁」,周圍走,如果老師講課時內容或授課方式稍為刻板,小朋友覺得悶也很正常。但ADHD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除了上課時,在家中也是這樣完全坐不定,甚至和其他小朋友玩時也一樣,不停大叫大吵,坐不定,上課時老師覺得很困擾,而父母在家中也會擔心,但無法處理,論父母怎樣勸說甚至斥責,只要一轉身,他們這些症狀又會再次發作。

要注意,ADHD所講的其實是兩個症狀,除了過度活躍,還有一個是精神不集中,即專注力失調。他們的表現是做功課時可能只不過五分鐘、十分鐘,就會覺得很悶,會開始藉故休息或飲水,希望離開座位,或開始玩手上的筆等等。若家長不准他離座,即使勉強再做五分鐘功課,可能就會說要去洗手間,諸如此類很多藉口,基本上都是表現出一個問題:他的集中力比較弱。

ADHD所講的其實是兩個症狀,除了過度活躍,還有一個是精神不集中,即專注力失調。

本來,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是兩個問題,但近年發覺,它們常會出現在同一個小朋友身上。實際上這是一個甚麼問題呢?其實是一個腦部發展的問題。腦部隨著年齡,應慢慢成長、成熟,例如幼稚園的小朋友集中力可能只得十分鐘甚至五分鐘,但隨著慢慢成長;到了小學時集中力應該會有所增長,可以較長時間坐定定;到了中學,大部分小朋友都會沒有小學時那麼活潑。

但ADHD的小朋友,上課時腦部可能根本沒有在接收老師的訊息,學習的效果肯定不會好。即使回到家中,也很難專心溫習,一年班成績不好,二年班成績又不好,以後還怎麼跟上去呢?小朋友本身其實並不明白,他只會奇怪為甚麼自己的成績總是比別人差,而老師和父母又不停說他百厭、頑皮,覺得自己做什麼都總是吃力不討好。當小朋友有這樣的心態,自信心就會低落,成績只會愈來愈差,甚至逐漸採取放棄的態度,覺得自己即使努力也不會及得上同年紀的同學。大家可以想想,這樣長遠下去對小朋友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

專欄, 提起精神-張漢奇精神科醫生-隔週二

過度活躍症 有苦誰人知

早前獲商業電台邀請,擔任節目《有誰共鳴》的嘉賓,講的是現今大部分父母都十分關注的課題: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記得我自己小學時,在老師眼中也是一個很活躍的小朋友,那時候每天上課前排隊,老師都會走上前來拖著我的手,但不全是因為親暱,而主要是防止我「百厭」,離開隊伍不知跑到了哪裡去。

而在上課時,我常常都會感到悶,於是就會逗附近的同學說話,所以當時不少老師都覺得我很「百厭」,甚至曾提出我是否患了過度活躍症的疑問。那時也常有老師問:「張漢奇,你的成績都不錯,但為什麼上課總是不專心,不是逗同學說話,就是做別的事情,但老師提問你又可以給出正確答案,究竟是什麼回事呢?」其實當時我也答不上來,當然老師也拿我沒辦法。

想起小學時的情況,的確有些像我們現在講的ADHD同學。他們上課的時候,總是坐不定,回想起來,他可能有ADHD的問題,但當時的社會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知識,他只被稱為「百厭星」。

坦白說,回想起來我覺得當時我的確是一個「百厭星」,主要是因為上課聽老師講解時,我好像很快就明白,不需要再專心聽下去,所以就會覺得沉悶。但我的這些表現,卻未必屬於ADHD。

現在我做了精神科醫生已超過20年了,見過不少ADHD的患者。回想起小學時的情況,當時有不少同學仔,的確有些像我們現在講的ADHD。他們上課的時候,總是坐不定,每次老師一轉身寫黑板,他們便會搞搞震,或者和其他人說話;而當老師轉身面向同學,他們又會乖乖坐定。其實上課的時候,他們大部分比我更不專心。其中一個同學的課本上,全都畫滿了公仔,考試的時候他的成績也只是馬馬虎虎,現在細心回想起來,他有ADHD問題的機會可能頗高,只不過當時社會普遍沒有太多這方面的知識,所以他最終只被定性為「百厭星」。

張漢奇醫生
精神科專科張漢奇醫生